赵王良从帝送歙丧还,入夏城门,与中郎将张邯争道,叱邯旋车,又诘责门候,使前走数十步。司隶校尉鲍永劾奏:“良无籓臣礼,大不敬。”良尊戚贵重,而永劾之,朝廷肃然。永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强御。帝常曰:“贵戚且敛手以避二鲍。”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张湛对曰:“仁者,行之宗;忠者,义之主也。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帝意乃释。
帝自将征公孙述;秋,七月,次长安。
公孙述使其将延岑、吕鲔、王元、公孙恢悉兵拒广汉及资中,又遣将侯丹率二万馀人拒黄石。岑彭使臧宫将降卒五万,从涪水上平曲,拒延岑,自分兵浮江下还江州,溯都江而上,袭击侯丹,大破之;因晨夜倍道兼行二千馀里,径拔武阳。使精骑驰击广都,去成都数十里,势若风雨,所至皆奔散。初,述闻汉兵在平曲,故遣大兵逆之。及彭至武阳,绕出延岑军后,蜀地震骇。述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延岑盛兵于沅水。臧宫众多食少,转输不至,降者皆欲散畔郡邑,复更保聚,观望成败。宫欲引还,恐为所反;会帝遣谒者将兵诣岑彭,有马七百匹,宫矫制取以自益,晨夜进兵,多张旗帜,登山鼓噪,右步左骑,挟船而引,呼声动山谷。岑不意汉军卒至,登山望之,大震恐;宫因纵击,大破之,斩首、溺死者万馀人,水为之浊。延岑奔成都,其众悉降,尽获其兵马珍宝。自是乘胜追北,降者以十万数。军至平阳乡,王元举众降。帝与公孙述书,陈言祸福,示以丹青之信。述省书叹息,以示所亲。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皆劝述降。述曰:“废兴,命也,岂有降天子哉!”左右莫敢复言。少、隆皆以忧死。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二
赵王良从帝送歙丧还,入夏城门,与中郎将张邯争道;叱邯旋车,又责门候。
赵王良,字次伯,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叔父。他在西汉末年因犯罪被流放到边疆,后随刘秀起事建立东汉王朝。在刘秀称帝后,赵王良被封为广阳王,后来又被晋位为赵王。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罪犯到功臣的转变,最终成为东汉的重要政治人物。
赵王良跟随刘秀护送来歙的灵柩回京,途中经过夏城时,与中郎将张邯发生了冲突。据史料记载,当时两人在城门相遇,道路狭窄,张邯被迫调头让路,赵王良见状后斥责门候让其前行数十步以示不满。此次事件虽小,但却反映了赵王良对朝廷权威的挑战以及其个性中的刚直不阿。
司隶校尉鲍永对赵王良的行为进行了弹劾。鲍永认为赵王良在守藩臣的礼节上犯了大不敬之罪。这一行为表明了鲍永对赵王良行为的不满以及对朝廷纲纪的维护。然而,鲍永的弹劾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支持,因为赵王良的地位和影响力使他能够在朝廷内部有一定的话语权。
赵王良不仅在政治上有影响力,而且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实力。他曾随刘秀起兵,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军事才能和地位为他后来的行动提供了便利。例如,当朝廷需要派遣军队平定公孙述的叛乱时,赵王良作为将军之一参与了平叛战争。他的军事活动不仅增强了自己的权利,也对汉朝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王良在刘秀的扶持下崛起为东汉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波折和挑战。尽管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印记,但他的行为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和批评。他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同时也提醒后人在权力面前要保持谦逊和自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