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吴汉自夷陵将三万人溯江而上,伐公孙述。
郭亻及为并州牧,过京师,帝问以得失,亻及曰:“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是时在位多乡曲故旧,故亻及言及之。
诗句:
- 注释:
- “十二月”:指的是农历十二月份。
- “吴汉”:字子颜,东汉开国将领之一。
- “夷陵”:地名,今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
- “将三万人溯江而上”:率领三万兵力沿着长江向上进军。
- “伐公孙述”:攻击并击败公孙述。
译文:十二月,吴汉从夷陵出发,率领三万人沿江而上进攻公孙述。
诗句:
郭亻及为并州牧,过京师,帝问以得失,亻及曰:“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
- 注释:
- “郭亻及”:人名,这里指代的是当时的并州牧郭亻及。
- “并州牧”:官名,是汉朝对北方边疆地区的一种行政官职。
- “过京师”:经过北京(当时称为京师)。
- “帝”:指皇帝。
- “问以得失”:询问郭亻及关于治理地方得失的事宜。
- “亻及曰”:”:郭亻及回答说。
- “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郭亻及建议选拔官员应广泛选拔天下优秀的人才,不应仅仅局限于南阳地区的人士。
译文:郭亻及被任命为并州牧,经过京城时,皇帝向他咨询治理地方的得失。郭亻及回答:“选拔官员应广泛选拔天下优秀人才,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地区的人。”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东汉时期政治体制中对于人才选拔与地域限制的矛盾和冲突。在那个时代,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及地域保护主义的存在,往往形成了一种“重内轻外”、“重本地轻外地”的现象。这种倾向使得一些具有才能的人才被埋没在偏远的地区,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机会。
郭亻及作为并州的长官,他的言论代表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心声。他主张选拔官员应该广泛考虑天下各地的人才,而不应该受到地域的限制。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通过这样的历史背景和事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古代社会对于人才的看法和做法,以及这种看法和做法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