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八年(乙丑,公元六五年)
春,正月,己卯,司徒范迁薨。
三月,辛卯,以太尉虞延为司徒,卫尉赵熹行太尉事。
越骑司马郑众使北匈奴,单于欲令众拜,众不为屈。单于围守,闭之不与水火;众拔刀自誓,单于恐而止,乃更发使,随众还京师。初,大司农耿国上言:“宜置度辽将军屯五原,以防南匈奴逃亡。”朝廷不从,南匈奴须卜骨都侯等知汉与北虏交使,内怀嫌怨,欲畔,密使人诣北虏,令遣兵迎之。郑众出塞,疑有异;伺候,果得须卜使人。乃上言:“宜更置大将,以防二虏交通。”由是始置度辽营,以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军事,将黎阳虎牙营士屯五原曼柏。
秋,郡国十四大水。
冬,十月,北宫成。
丙子,募死罪系囚诣度辽营;有罪亡命者,令赎罪各有差。楚王英奉黄缣、白纨诣国相曰:“托在籓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齐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练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门。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王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好之。
资治通鉴 · 卷四十五 · 汉纪三十七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八年(乙丑,公元六五年)
春,正月,己卯,司徒范迁薨。
三月,辛卯,以太尉虞延为司徒,卫尉赵熹行太尉事。
越骑司马郑众使北匈奴,单于欲令众拜,众不为屈。单于围守,闭之不与水火;众拔刀自誓,单于恐而止,乃更发使,随众还京师。初,大司农耿国上言:“宜置度辽将军屯五原,以防南匈奴逃亡。”朝廷不从,南匈奴须卜骨都侯等知汉与北虏交使,内怀嫌怨,欲畔,密使人诣北虏,令遣兵迎之。郑众出塞,疑有异;伺候,果得须卜使人。乃上言:“宜更置大将,以防二虏交通。”由是始置度辽营,以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军事,将黎阳虎牙营士屯五原曼柏。
秋,郡国十四大水。
冬,十月,北宫成。
丙子,募死罪系囚诣度辽营;有罪亡命者,令赎罪各有差。楚王英奉黄缣、白纨诣国相曰:“托在籓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齐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练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门。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王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好之。
翻译:
在东汉的永平年间,一个充满政治和外交挑战的时代。汉明帝决定派遣官员前往匈奴进行外交活动并传达和平的意愿。这次行动由著名的越骑司马郑众领导,他的使命是防止南匈奴的逃逸,同时与北匈奴建立友好的关系。
郑众到达北庭后,受到了匈奴单于的侮辱。然而,他坚决拒绝了单于的要求,甚至不惜与匈奴单于对抗。他的这种坚定立场最终阻止了匈奴对他的进一步侵犯。此事后来被汉明帝得知,并因此表彰了郑众的英勇行为。
永平八年也是汉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东汉政府开始在五原设立“度辽营”,这是为了防止来自南匈奴的逃亡。这个营地不仅是一个军事基地,也象征着汉朝对北方边疆安全的高度重视。通过这种方式,汉朝试图维护边境稳定,防止匈奴势力的扩散。
永平八年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年份。它标志着东汉王朝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开放态度。虽然当时汉朝内部对于佛教的接受程度有限,但这一事件表明,即使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和融合仍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永平八年不仅见证了汉朝在军事和政治上的一些重要决策,也反映了汉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一种微妙变化。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汉朝如何努力维持其边疆安全和促进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