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十年(丁卯,公元六七年)
春,二月,广陵思王荆自杀,国除。
夏,四月,戊子,赦天下。
闰月,甲午,上幸南阳,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埙篪和之,以娱嘉宾。还,幸南顿。冬,十二月,甲午,还宫。
初,陵阳侯丁綝卒,子鸿当袭封,上书称病,让国于弟盛,不报。既葬,乃挂衰绖于冢庐而逃去。友人九江鲍骏遇鸿于东海,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乎?”鸿感悟垂涕,乃还就国。鲍骏因上书荐鸿经学至行,上征鸿为侍中。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十一年(戊辰,公元六八年)
春,正月,东平王苍与诸王俱来朝,月馀,还国。帝临送归宫,凄然怀思,乃遣使手诏赐东平国中傅曰:“辞别之后,独坐不乐,因就车归,伏轼而吟,瞻望永怀,实劳我心。诵及《采菽》,以增叹息。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其言甚大,副是要腹矣。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诸王子年五岁已上能趋拜者,皆令带之。”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讲述了东汉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十年(67年)的事情。诗的原文如下:
春,二月,广陵思王荆自杀,国除。
夏,四月,戊子,赦天下。
闰月,甲午,上幸南阳,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埙篪和之,以娱嘉宾。还,幸南顿。冬,十二月,甲午,还宫。
初,陵阳侯丁綝卒,子鸿当袭封,上书称病,让国于弟盛,不报。既葬,乃挂衰绖于冢庐而逃去。友人九江鲍骏遇鸿于东海,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乎?”鸿感悟垂涕,乃还就国。鲍骏因上书荐鸿经学至行,上征鸿为侍中。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十一年(戊辰,公元68年)
春,正月,东平王苍与诸王俱来朝,月馀,还国。帝临送归宫,凄然怀思,乃遣使手诏赐东平国中傅曰:“辞别之后,独坐不乐,因就车归,伏轼而吟,瞻望永怀,实劳我心。诵及《采菽》,以增叹息。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其言甚大,副是要腹矣。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诸王子年五岁已上能趋拜者,皆令带之。”
这首诗的主要情节是描述东汉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十年(67年)的事情。其中涉及到的人物有广陵思王荆、陵阳侯丁綝、东平王苍等。诗中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例如,广陵思王荆因为受到宠信而被赐死;陵阳侯丁綝因为生病而让国;东平王苍因为受到皇帝的询问而回答“为善最乐”。这些都是当时社会风气的具体体现。
诗中还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东平王苍在得到皇帝的手诏后,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鲍骏则通过劝说东平王苍放弃兄弟私情来实现父亲的遗愿。这些细节描写都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人物言行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