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司空王畅免,宗正刘宠为司空。
初,窦太后之立也,陈蕃有力焉。及临朝,政无大小,皆委于蕃。蕃与窦武同心戮力,以奖王室,征天下名贤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皆列于朝廷,与共参政事。于是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及诸女尚书,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共相朋结,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武疾之,尝共会朝堂,蕃私谓武曰:“曹节、王甫等,自先帝时操弄国权,浊乱海内,今不诛之,后必难图。”武深然之。蕃大喜,以手椎席而起。武于是引同志尚书令尹勋等共定计策。会有日食之变,蕃谓武曰:“昔萧望之困一石显,况今石显数十辈乎!蕃以八十之年,欲为将军除害,今可因日食斥罢宦官,以塞天变。”武乃白太后曰:“故事,黄门、常侍但当给事省内典门户,主近署财物耳;今乃使与政事,任重权,子弟布列,专为贪暴。天下匈匈,正以此故,宜悉诛废以清朝廷。”太后曰:“汉元以来故事,世有宦官,但当诛其有罪者,岂可尽废邪!”时中常侍管霸,颇有才略,专制省内,武先白收霸及中常侍苏康等,皆坐死。武复数白诛曹节等,太后豫未忍,故事久不发。蕃上疏曰:“今京师嚣嚣,道路喧哗,言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等,与赵夫人、诸尚书并乱天下,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一朝群臣如河中木耳,泛泛东西,耽禄畏害。陛下今不急诛此曹,必生变乱,倾危社稷,其祸难量。愿出臣章宣示左右,并令天下诸奸知臣疾之。”太后不纳。
翻译为现代汉语,诗句大意是:“八月份的时候,司空王畅被免去了职务,宗正刘宠被任命为司空。”。下面将详细阐述诗句的含义及其背景:
- 诗人简介:陈蕃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学者,他在政治上主张清正廉洁,反对宦官专权,因此受到了宦官曹节等人的忌恨。
- 事件起因:窦太后在临朝期间,陈蕃与另一位官员窦武同心协力,共同维护朝廷的清明和政治稳定。然而,窦武对宦官曹节、王甫等深感不满,认为他们把持朝政,败坏朝纲。
- 政治斗争:陈蕃认为曹节等人的行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他曾多次向窦太后提出废除这些宦官的议案,但遭到了太后的拒绝。为了进一步推动改革,陈蕃决定采取行动。
- 行动过程:在一次朝会上,陈蕃秘密地告诉窦武,如果继续容忍宦官的腐败行为,那么将来必定会引发更严重的动乱。窦武将这一信息告诉了李膺、杜密等名贤士人。这些人都是当时朝廷中的精英人士,他们纷纷表示支持陈蕃的行动。
- 结果分析:最终,在李膺、杜密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朝廷开始逐步采取措施来清除宦官势力。虽然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在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下,陈蕃等人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宦官集团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正和秩序。而陈蕃等人的抗争则是对这种不公现象的有力反击。他们的努力虽然未能彻底根除宦官势力,但却为后来的政治变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政治斗争的记录,也是对士大夫阶层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体现。它提醒人们,任何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正义之士的积极参与,而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只有坚持公正和公平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