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遣人招张绣,并与贾诩书结好。绣欲许之,诩于绣坐上,显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冬,十一月,绣率众降曹操,操执绣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关中诸将以袁、曹方争,皆中立顾望。凉州牧韦端使从事天水杨阜诣许,阜还,关右诸将问:“袁、曹胜败孰在?”阜曰:“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曹操使治书待御史河东卫觊镇抚关中,时四方大有还民,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觊书与荀彧:“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馀家,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而归者无以自业,诸将各竞招怀以为部曲,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强,一旦变动,必有后忧。夫盐,国之大宝也,乱来放散,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若有归民,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民闻之,必日夜竞还。又使司隶校尉留治关中以为之主,则诸将日削,官民日盛,此强本弱敌之利也。”彧以白操,操从之。始遣谒者仆射监盐官,司隶校尉治弘农。关中由是服从。
诗句赏析与鉴赏
从曹操到张绣:一段史诗般的归降与反目
- 背景概述
- 关中局势及张绣动向
- 袁绍与曹操势力对比
- 曹操对张绣策略
- 关键决策分析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
- 张绣与曹操关系复杂性
- 贾诩说服技巧与心理把握
- 关键人物作用
- 曹操对张绣态度转变
- 贾诩智谋与影响力
- 典韦英勇与忠诚展现
- 事件高潮描绘
- 宛城之战起因与过程
- 曹操面对背叛的无奈与愤怒
- 典韦死前忠义与悲壮
- 诗词艺术特色
- 用典与比喻手法运用
- 叙事视角与情感投入
- 语言简练与意境深远
- 深层意义探究
- 政治权谋与人性抉择
- 历史转折与时代影响
- 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反思
- 现代启示与思考
- 权力斗争与道德抉择
- 历史经验与现实教训
- 人际关系与战略智慧
- 结尾总结
- 张绣与曹操矛盾终结
- 诗歌对历史人物评价
- 历史事件对后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