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将讨敦,以问光禄勋应詹,詹劝成之,帝意遂决。丁卯,加司徒导大都督、领扬州刺史,以温峤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与右将军卞敦守石头,应詹为护军将军、都督前锋及硃雀桥南诸军事,郗鉴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庾亮领左卫将军,以吏部尚书卞壸行中军将军。郗鉴以为军号无益事实,固辞不受,请召临淮太守苏峻、兗州刺史刘遐同讨敦。诏征峻、遐及徐州刺史王邃、豫州刺史祖约、广陵太守陶瞻等入卫京师。帝屯于中堂。
司徒导闻敦疾笃,帅子弟为敦发哀,众以为敦信死,咸有奋志。于是尚书腾诏下敦府,列敦罪恶曰:“敦辄立兄息以自承代,未有宰相继体而不由王命者也。顽凶相奖,无所顾忌;志骋凶丑,以窥神器。天不长奸,敦以陨毙;凤承凶宄,弥复煽逆。今遣司徒导等虎旅三万,十道并进;平西将军邃等精锐三万,水陆齐势;朕亲统诸军,讨凤之罪。有能杀凤送首,封五千户侯。诸文武为敦所授用者,一无所问,无或猜嫌,以取诛灭。敦之将士,从敦弥年,违离家室,朕甚愍之。其单丁在军,皆遣归家,终身不调;其馀皆与假三年,休讫还台,当与宿卫同例三番。”
诗句:资治通鉴·卷九十三 · 晋纪十五
译文:
皇帝打算讨伐王敦,询问光禄勋应詹的意见,应詹劝说皇帝同意。于是皇帝下定决心。丁卯,加司徒导大都督、领扬州刺史,温峤都督束安北部诸军事,与右将军卞敦守卫石头,应詹为护军将军、都督前锋及朱雀桥南诸军事,郗鉴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庾亮领左卫将军,以吏部尚书卞壸行中军将军。郗鉴认为军队号令无益于实际行动,坚决推辞不接受,请求召见临淮太守苏峻和兖州刺史刘遐一同讨伐王敦。下诏征召苏峻、刘遐以及徐州刺史王邃和豫州刺史祖约、广陵太守陶瞻等人入朝保卫京师。皇帝驻扎在中堂。
注释:
- 皇帝(肃宗明皇帝):晋代皇帝司马绍的称号。
- 将讨敦:准备讨伐王敦的行动。
- 加司徒导大都督:任命司徒导为大都督,拥有最高指挥权。
- 领扬州刺史:担任扬州刺史职务。
- 以温峤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任命温峤为都督东安北部的军事要职。
- 右将军卞敦守卫石头:卞敦守卫京城中的石头城。
- 加护军将军:任命应詹为护军将军,负责军事保护。
- 帝意遂决:皇帝最终下定决心进行讨伐。
- 帝屯于中堂:皇帝驻扎在中堂,即首都建康的皇宫。
- 郗鉴以为军号无益事实:郗鉴认为仅仅增加军队头衔并无助于军事行动的实际效果。
- 固辞不受:坚决拒绝接受这些额外的职位或荣誉。
- 请召临淮太守苏峻、兖州刺史刘遐同讨敦:请求召见临淮太守苏峻和兖州刺史刘遐一同讨伐王敦。
- 诏征峻、遐及徐州刺史王邃、豫州刺史祖约、广陵太守陶瞻等入卫京师:皇帝下诏征召苏峻、刘遐以及徐州刺史王邃、豫州刺史祖约、广陵太守陶瞻等人入朝保卫京师。
- 帝屯于中堂:皇帝驻扎在建康的皇宫之中。
- 帝欲诛杀王敦:皇帝想要诛杀王敦。
赏析:
本诗描绘了晋明帝时期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策略。文中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官员们对于军事行动的不同态度和决策过程,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以及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诗中不仅展示了人物之间的互动和矛盾,也间接体现了晋明帝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治国理念。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和个人命运的交织,以及权力如何在游戏中被操控和利用。此外,诗中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如王敦之乱,为了解这一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