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默欲南据豫章,会太尉侃兵至,默出战,不利,入城固守,聚米为垒,以示有馀。侃筑土山临之。三月,庾亮兵至湓口,诸军大集。夏,五月,乙卯,默将宋侯缚默父子出降。侃斩默于军门,传首建康,同党死者四十人。诏以侃都督江州,领刺史;以邓岳督交、广诸军事,领广州刺史。侃还巴陵,因移镇武昌。庾亮还芜湖,辞爵赏不受。
赵将刘征帅众数千,浮海抄东南诸县,杀南沙都尉许儒。
张骏因前赵之亡,复收河南地,至于狄道,置五屯护军,与赵分境。六月,赵遣鸿胪孟毅拜骏征西大将军、凉州牧,加九锡。骏耻为之臣,不受,留毅不遣。
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后徙中国,至是入朝于赵;赵以斌为句町王。
赵群臣固请正尊号,秋,九月,赵王勒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建平。文武封进各有差。立其妻刘氏为皇后,太子弘为皇太子。
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司马光(宋)
郭默欲南据豫章,会太尉侃兵至,默出战,不利,入城固守
- 原文: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 译文:郭默企图占据豫章,这时,太尉刘裕的部队赶到了。郭默出战失利,便进入城内坚守。
- 注释:豫章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江西地区。
侃筑土山临之
- 原文: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 译文:刘裕在城外筑起了一座土山,准备对郭默的城池进行攻击。
- 注释:土山是一种临时性的防御工事,通过堆砌土石形成高台,用来阻挡敌人进攻。
三月,庾亮兵至湓口,诸军大集
- 原文: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 译文:到了三月份,庾亮的部队抵达湓口,各路军队都汇集到这里。
- 注释:湓口是当时的一个交通要道,庾亮的部队到达后,成为了各方军队的集结点。
夏,五月,乙卯,默将宋侯缚默父子出降
- 原文: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 译文:六月份的一个乙卯日,宋侯将郭默父子绑起来,献给了晋军。
- 注释:这个事件标志着郭默的投降,晋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侃斩默于军门,传首建康,同党死者四十人
- 原文: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 译文:刘裕在军营中斩杀了郭默,并将其头颅传送到建康(当时的首都),同时处死了郭默的同党共四十人。
- 注释:斩首示众是古代一种极其严厉的刑罚,用来震慑敌人和百姓。
诏以侃都督江州,领刺史;以邓岳督交、广诸军事,领广州刺史
- 原文: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 译文:朝廷下令任命刘裕为江州刺史兼刺史,同时命令邓岳总督交州的事务和广州的政务。
- 注释:这两个职务分别负责管理南方的州和省,是地方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
侃还巴陵,因移镇武昌
- 原文: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 译文:刘裕返回了巴陵,并因此调整了他在武昌的驻扎位置。
- 注释:武昌是长江中游的一个重要港口,也是战略要地。
庾亮还芜湖,辞爵赏不受
- 原文: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 译文:庾亮回到了芜湖,他拒绝了朝廷给予的爵位和赏赐。
- 注释:这反映了庾亮的高尚品格和清廉作风。
赵将刘征帅众数千,浮海抄东南诸县,杀南沙都尉许儒
- 原文: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 译文:赵国的将领刘征带领几千名士兵,乘坐船只从海上出发,袭击了东南各县。他还杀了当地的都尉许儒。
- 注释:这表明了刘裕在军事行动中的果断与勇猛。
张骏因前赵之亡,复收河南地,至于狄道,置五屯护军,与赵分境
- 原文: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 译文:张骏因为前赵的灭亡,重新收复了河南一带的土地,一直到狄道,设置了五个屯卫军来守护这片土地,并与前赵保持了边境线。
- 注释:这表明了张骏在统一北方地区的努力和决心。
六月,赵遣鸿胪孟毅拜骏征西大将军、凉州牧,加九锡
- 原文: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 译文:六月,赵国派遣鸿胪卿孟毅去拜见张骏,授予他征西大将军、凉州牧的官职,并赐予他九种特殊的礼物。
- 注释:九锡是古代帝王赐给大臣的一种极高的荣誉和特权,表示皇帝对大臣的尊重和信任。
骏耻为之臣,不受,留毅不遣
- 原文: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 晋纪十六
- 译文:张骏因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职位和荣誉,所以没有接受孟毅的任命,而是让孟毅留在了他的身边。
- 注释:这表明了张骏对于自己地位的坚持和对于朝廷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