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簿汜称上疏谏曰:“天之子爱人主,殷勤至矣;故政之不修,下灾异以戒告之,改者虽危必昌,不改者虽安必亡。元年三月癸卯,敦煌谦德堂陷;八月,效穀地裂;二年元日,昏雾四塞;四月,日赤无光,二旬乃复;十一月,狐上南门;今兹春、夏,地频五震;六月,陨星于建康。臣虽学不稽古,行年五十有九,请为殿下略言耳目之所闻见,不复能远论书传之事也。乃者咸安之初,西平地裂,狐入谦光殿前;俄而秦师奄至,都城不守。梁熙既为凉州,不抚百姓,专为聚敛,建元十九年,姑臧南门崩,陨石于闲豫堂;明年为吕光所杀。段业称制此方,三年之中,地震五十馀所;既而先王龙兴于瓜州,蒙逊篡弑于张掖。此皆目前之成事,殿下所明知也。效穀,先王鸿渐之地;谦德,即尊之室;基陷地裂,大凶之征也。日者,太阳之精,中国之象;赤而无光,中国将衰。谚曰:‘野兽入家,主人将去。’狐上南门,亦变异之大者也。今蛮夷益盛,中国益微。愿殿下亟罢宫室之役,止游畋之娱,延礼英俊,爱养百姓,以应天变,防未然。”歆不从。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八 · 晋纪四十
诗句:
-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八 · 晋纪四十” - 这一句话表明我们正在讨论的是《资治通鉴》中的某个特定条目,即晋纪四十。
- “主簿汜称上疏谏曰:‘天之子爱人主,殷勤至矣;故政之不修,下灾异以戒告之,改者虽危必昌,不改者虽安必亡。’” - 这句描述了主簿汜称上奏皇帝的言辞,他提到了上天对君主的爱,以及政治不善会引发的灾难。
- “敦煌谦德堂陷;八月,效穀地裂;二年元日,昏雾四塞;四月,日赤无光,二旬乃复;十一月,狐上南门。” - 这些描述了不同时间段内出现的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
- “臣虽学不稽古,行年五十有九,请为殿下略言耳目之所闻见,不复能远论书传之事也。’” - 这一句是汜称自谦的话,他提到自己虽然有一定的学问但不足以研究古代文献,希望皇帝能听取他的建议。
- “乃者咸安之初,西平地裂,狐入谦光殿前;俄而秦师奄至,都城不守。” - 这是历史事件的描述,说明了在咸安初年,西平地区发生地震并有狐狸进入谦光殿前的情况,随后秦国的军队突然来到都城并攻陷城池。
- “梁熙既为凉州,不抚百姓,专为聚敛,建元十九年,姑臧南门崩,陨石于闲豫堂;明年为吕光所杀。” - 这是对梁熙作为凉州刺史期间行为的叙述,他未能安抚百姓却大量征税,最终导致自己的政权被取代。
- “段业称制此方,三年之中,地震五十馀所;既而先王龙兴于瓜州,蒙逊篡弑于张掖。” - 这段叙述了段业在该地区的统治期间发生了多次地震,并提到了先王在瓜州建立新王朝,以及蒙逊在张掖进行的篡位行动。
- “此皆目前之成事,殿下所明知也。” - 这是总结过去事件的陈述,指出这些事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 “效穀,先王鸿渐之地;谦德,即尊之室;基陷地裂,大凶之征也。” - 这里汜称提出了对地理位置的分析,认为效穀是先王的重要领地,谦德是尊贵之地,基陷和地裂都是大凶之兆。
- “日者,太阳之精,中国之象;赤而无光,中国将衰。” - 这是对太阳的象征意义的解释,认为太阳的颜色和光芒的变化预示着国家的衰败。
- “谚曰:‘野兽入家,主人将去。’狐上南门,亦变异之大者也。” - 这是引用了一句俗语来解释当前的情况,认为狐狸登门是一种不吉利的迹象。
- “今蛮夷益盛,中国益微。愿殿下亟罢宫室之役,止游畋之娱,延礼英俊,爱养百姓,以应天变,防未然。” - 这是汜称对皇帝的最后劝谏,希望停止奢侈浪费的行为,采纳忠言,关心百姓,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天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