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奚斤与夏平原公定相持于长安。魏主欲乘虚伐统万,简兵练士,部分诸将,命司徒长孙翰等将三万骑为前驱,常山五素等将步兵三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等将步兵三万部送攻具,将军贺多罗将精骑三千为前候。素,遵之子也。五月,魏主发平城,命龙骧将军代人陆俟督诸军镇大碛以备柔然。辛巳,济君子津。
壬午,中护军王华卒。
魏主至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倍道先行。群臣咸谏曰:“统万城坚,非朝夕可拔。今轻车讨之,进不可克,退无所资,不若与步兵、攻具一时俱往。”帝曰:“用兵之术,攻城最下。必不得已,然后用之。今以步兵、攻具皆进,彼必惧而坚守。若攻不时拔,食尽兵疲,外无所掠,进退无地。不如以轻骑直抵其城,彼见步兵未至,意必宽弛;吾羸形以诱之,彼或出战,则成擒矣。所以然者,吾之军士去家二千馀里,又隔大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者也。故以之攻城则不足,决战则有馀矣。”遂行。

诗句: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宋纪二

魏奚斤与夏平原公定相持于长安。魏主欲乘虚伐统万,简兵练士,部分诸将,命司徒长孙翰等将三万骑为前驱,常山五素等将步兵三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等将步兵三万部送攻具,将军贺多罗将精骑三千为前候。素,遵之子也。五月,魏主发平城,命龙骧将军代人陆俟督诸军镇大碛以备柔然。辛巳,济君子津。

译文:

魏奚斤和夏朝的平原公在长安相持不下。魏主想乘虚进攻统万城,选拔士兵训练军队,分别派遣将领,命令司徒长孙翰等人率领三万骑兵作为前锋,常山五素等人率领三万步兵作为后援,南阳王伏真等人率领三万步兵运送攻城工具,将军贺多罗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作为先头部队。素,是长孙遵的儿子。五月,魏主从平城南面出发,命令龙骧将军代人陆俟督察各路兵马镇守在大沙漠以南抵御柔然。壬午日,中护军王华去世。

魏主抵达拔邻山,修筑城池,留下辎重,自己率领三万轻装骑兵抄小路前进。大臣们都劝阻说:“统万城坚固难以攻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现在如果我们用轻骑兵去攻打它,如果无法攻克,我们就失去了撤退的余地;如果我们不撤退,又没有获得攻城的器械,我们就会进退两难。”魏主回答说:“用兵的方法,攻城是最差的一个。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我们才会用攻城的办法。现在我们用步兵、攻城的器具都向城中进军,敌军一定会因为担心而被固守城池。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攻克这座城墙,我们的粮食吃尽了,兵士疲惫不堪,在外面没有掠夺到任何东西,进也不能进,退也不能退。不如我们直接率领轻骑兵直抵他们的城堡,敌军看到我们的步兵还没有来到,他们一定会放松警惕;我们用疲弱的兵力引诱敌军出战,那么敌人就会被俘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的兵士离家已经很远了,又在黄河以北,这就是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用来攻城就不够,用来决战就很充足了。”于是继续前行。

赏析:

此诗是一篇记载北魏国事的史料,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魏奚斤与夏朝平原公相持、魏主乘虚进攻统万城、龙骧将军代人陆俟督察各路兵马等等。作者通过详细记录这些事件的过程及其原因,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

此诗开篇就明确指出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和主体。魏奚斤和夏朝的平原公在长安相持不下,这是整个事件的起始点。接着,诗人详细描述了魏主的计划和决策过程,如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进行攻击、分派不同的任务和将领等等。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魏主的智慧和果断,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战争的慎重态度。

此诗中有许多细节性的描写,如魏主的出征、陆俟的督查等等。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整个事件更加生动、真实。例如,魏主在出发前进行了详细的准备和布置,陆俟则亲自督察各路兵马的动向等等。这些细节的描述使得整个事件更加完整和具体化。

此诗还包含了一些对策略的分析。例如,魏主认为用步兵、攻城的器具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他决定采用轻骑直接进攻的方式来打破敌人的防线。这种分析显示了魏主的智慧和勇气,也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

此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录和对策略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重要视角。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国家政策,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起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