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之有素书十数行,常韬在裲裆角,云是明帝与己约誓。攸之将举兵,其妾崔氏谏曰:“官年已老,那不为百口计!”攸之指裲裆角示之,且称太后使至,赐攸之烛,割之,得太后手令云:“社稷之事,一以委公。”于是勒兵移檄,遣使邀张敬儿及豫州刺史刘怀珍、梁州刺史梓潼范柏年、司州刺史姚道和、湘州行事庾佩玉、巴陵内史王文和同举兵。敬儿、怀珍、文和并斩其使,驰表以闻;文和寻弃州奔夏口。柏年、道和、佩玉皆怀两端。道和,后秦高祖之孙也。
辛酉,攸之遣辅国将军孙同等相继东下。攸之遗道成书,以为:“少帝昏狂,宜与诸公密议,共白太后,下令废之;奈何交结左右,亲行弑逆,乃至不殡,流虫在户?凡在臣下,谁不惋骇!又,移易朝旧,布置亲党,宫阁管籥,悉关家人。吾不知子孟、孔明遗训固如此乎!足下既有贼宋之心,吾宁敢捐包胥之节邪!”朝廷闻之,恟惧。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攸之有素书十数行,常韬在裲裆角,云是明帝与己约誓。攸之将举兵,其妾崔氏谏曰:“官年已老,那不为百口计!”攸之指裲裆角示之,且称太后使至,赐攸之烛,割之,得太后手令云:“社稷之事,一以委公。”于是勒兵移檄,遣使邀张敬儿及豫州刺史刘怀珍、梁州刺史梓潼范柏年、司州刺史姚道和、湘州行事庾佩玉、巴陵内史王文和同举兵。敬儿、怀珍、文和并斩其使,驰表以闻;文和寻弃州奔夏口。柏年、道和、佩玉皆怀两端。道和,后秦高祖之孙也。
辛酉,攸之遣辅国将军孙同等相继东下。攸之遗道成书,以为:
少帝昏狂,宜与诸公密议,共白太后,下令废之;奈何交结左右,亲行弑逆,乃至不殡,流虫在户?凡在臣下,谁不惋骇!又,移易朝旧,布置亲党,宫阁管籥,悉关家人。吾不知子孟、孔明遗训固如此乎!足下既有贼宋之心,吾宁敢捐包胥之节邪!朝廷闻之,恟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攸之起兵的关键时刻,他的忠诚信念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和恐惧。诗中的“少帝”指的是宋文帝刘义隆,他在位时被废黜并去世,留下了未完成的帝位让位给萧道成,导致刘义隆的儿子刘昱即位。攸之在信中对道成的忠告表明了他对于权力更迭和背叛的深深担忧。他警告道成不要与左右亲近的人勾结,要共同商议决定如何对待太后的命令。此外,攸之还提到了他对朝廷旧人和家族的安排,暗示了他对朝廷内部事务的控制。最后,攸之表达了对背叛的不满以及自己宁愿牺牲自己的节操也不会背叛宋朝的决心。
此诗反映了南朝宋末的政治动荡时期,以及攸之对于权力、忠诚和背叛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政治局势,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情感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