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柔兆涒滩五月,至九月,不满一年。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上之下
◎至德元年丙申,公元七五六年
五月,丁巳,炅众溃,走保南阳,贼就围之。太常卿张垍荐夷陵太守虢王巨有勇略,上征吴王只为太仆卿,以巨为陈留、谯郡太守、河南节度使,兼统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南阳节度使鲁炅。国珍,本牂柯夷也。戊辰,巨引兵自蓝田出,趣南阳。贼闻之,解围走。
令狐潮复引兵攻雍丘。潮与张巡有旧,于城下相劳苦如平生,潮因说巡曰:“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巡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潮惭而退。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译文: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五月,丁巳,李巨的军队溃败,逃往南阳,叛军随后包围了他们。
关键词解释及赏析:
- 至德元年:这是唐朝的一个年份,也是这首诗的开头部分所提及的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在这个时期,唐朝内部动荡不安,外敌入侵,社会处于极度危机之中。
- 丙申:这是一个特定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天干和地支的组合,用来表示具体的年份。在这首诗中,它被用来标记这一年的开始。这种纪年方法在古代中国历史记录中非常常见,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 丁巳:同上,这是另一个表示时间的词,用于描述这个具体年份的具体日子。在这里,它指的是五月的一天。
- 炅众溃:这句话描述了李巨军队的失败和撤退。”炅”可能是某个人物的名字或职位,而”众溃”则意味着军队的崩溃和溃败。这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军事将领的压力。
- 走保南阳:这里描述了李巨和他的军队选择撤退并寻求保护的地方。”走保”意味着撤退并寻找掩护。”南阳”是当时的一个地区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部。
- 贼就围之:这里的“贼”指的是叛乱的叛军。”就围之”意味着叛军随后包围了李巨的军队。这显示了叛军对李巨军队的追击和包围行动。
- 太常卿张垍:他是唐朝的一位高级官员,负责国家祭祀和礼仪事务。”荐夷陵太守虢王巨有勇略”表明张垍推荐了一个名叫虢王巨的人物,认为他勇敢且有才能。这可能基于他的个人观察或者得到的信息。
- 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这是这首诗中提到的起始时间点,即唐朝的一个特定年份。这个年份标志着诗中所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对于理解整个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 戊辰:这是另一个表示时间的词,用于指示诗歌中的具体某一天。在这里,它指的是六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叛军与李巨的军队在这天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 巨引兵自蓝田出,趣南阳:这里描述了李巨的行动。”引兵自蓝田出”意味着他带着军队从蓝田出发。”趣南阳”则表示他的目标是南阳地区。这表明李巨试图通过攻击敌人较弱的后方来削弱其战斗力。
- 令狐潮复引兵攻雍丘:这是另一段军事行动的描述。”令狐潮”可能是一位将领的名字。”复引兵攻雍丘”意味着他再次带领军队进攻雍丘。”雍丘”是当时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一带。这可能意味着该地区的防御能力受到了挑战。
- 国珍,本牂柯夷也:这句话提到了一个叫国珍的人,他原本是来自牂柯部落的少数民族。这表明李巨的军队中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士兵。
- 令狐潮复引兵攻雍丘:”令狐潮”是另一位将领的名字。”复引兵攻雍丘”意味着他再次带领军队向雍丘发起攻击。雍丘同样是当时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一带。这可能意味着该地区的军事压力进一步增大。
-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这段描述涉及两位重要将领的行动。”郭子仪”和”李光弼”是唐朝的著名将领和军事家。”还常山”意味着他们返回到了常山这个地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之前在那里指挥了一次重要的作战行动。
- 蔡希德至洛阳:这句话提到了另一个人,蔡希德,他抵达了洛阳这个城市。洛阳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这可能意味着他在此地有某种使命或行动正在进行。
- 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这描述了安禄山再次派遣军队向北攻击史思明的行动。”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意味着他再次派出军队向北支援史思明。这表明叛军之间的联盟关系和战略部署正在发生变化。
- 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数日…乘之,又败之于沙河:这里描述的是郭子仪的策略和战术。”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意味着郭子仪采取了坚固的防御措施。如果敌军来袭,他会坚守阵地;如果敌军撤退,他会进行追击。这些策略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又败之于沙河”表示在沙河地区,李光弼再次战胜了叛军。这表明李光弼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 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这句话描述了叛军在渔阳地区的行动和影响。”渔阳路再绝”意味着渔阳地区的交通路线已经被切断。这使得叛军无法有效地调动兵力和物资。”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表示叛军采取轻装快速的行动方式,避开了郭子仪的重兵防线。”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则表明这些士兵和他们的家属都对当前的情况感到担忧和不安。这反映了叛军对民众的影响和控制力减弱的情况。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系列军事行动和战术,展示了唐朝晚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同时也展现了一些将领如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在抵御叛军方面的英勇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