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与史思明相守四十馀日,思明绝常山粮道。城中乏草,马食荐籍。光弼以车五百乘之石邑取草,将车者皆衣甲,弩手千人卫之,为方陈而行,贼不能夺。蔡希德引兵攻石邑,张奉璋拒却之。光弼遣使告急于郭子仪,子仪引兵自井陉出,夏,四月,壬辰,至常山,与光弼合,蕃、汉步骑共十馀万。甲午,子仪、光弼与史思明等战于九门城南,思明大败。中郎将浑瑊射李立节,杀之。瑊,释之之子也。思明收馀众奔赵郡,蔡希德奔钜鹿。思明自赵郡如博陵,时博陵已降官军,思明尽杀郡官。河朔之民苦贼残暴,所在屯结,多至二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及郭、李军至,争出自效。庚子,攻赵郡;一日,城降。士卒多虏掠,光弼坐城门,收所获,悉归之,民大悦。子仪生擒四千人,皆舍之,斩禄山太守郭献璆。光弼进围博陵,十日,不拔,引兵还恒阳就食。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译文:资治通鉴中记载,李光弼与史思明相持四十多天,史思明断绝了常山的粮道。城中缺乏草料喂养马匹,马都啃食荐席。李光弼用五百辆战车前往石邑取草,驾车的人全都穿着铠甲,有一千名弩手保护,形成方阵行进。敌人不能夺去。蔡希德带领军队攻打石邑,张奉璋抵挡住了他们的进攻。李光弼派人向郭子仪求救,郭子仪带兵从井陉出发,夏天四月壬辰日,到达常山,与李光弼会合。他们共拥有蕃、汉步骑十多万。甲午日,郭子仪和李光弼在九门城南与史思明等人作战,史思明大败。中郎将浑瑊射杀了叛军将领李立节。浑瑊是释之的儿子。史思明收集剩下的人马逃奔赵郡,蔡希德逃往钜鹿。史思明从赵郡前往博陵,当时博陵已经投降官军,史思明屠杀了那里的郡官。河朔地区的百姓苦于被叛军残暴对待,到处屯聚起来,有的人达二万人,少的也有一万,各自建立营寨抵御贼军;当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部队来到后,他们都争先出力效命。到了庚子日,攻打赵郡,一天之内,城池就降服了。士兵们大多被抢掠,李光弼坐在城门口,收缴了所获之物,全部归还给百姓,百姓非常高兴。郭子仪活捉了四千人,全部释放了他们,并斩杀了叛乱者禄山的太守郭献璆。李光弼继续包围博陵,十天之后没有攻克,于是率军返回恒阳吃饭。
注释: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唐朝及以前的历史事件。这里提到的“卷二百一十七”指的是资治通鉴中关于唐代历史的某一篇章。唐纪三十三是指唐代第三十三届年号。李光弼是唐朝著名的将领,而“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部将。两人在此战役中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最终李光弼取得了胜利。
赏析:此诗描述了李光弼和郭子仪联合抗击史思明的战斗过程,展示了两军交战时的策略和战术运用。李光弼利用地理优势和策略性行动,成功地击退了叛军,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智和领导力。同时,诗中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苦难,以及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