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见韦伦再至,益喜。十二月,辛卯朔,伦还,吐蕃遣其相论饮明思等入贡。

是岁,册太子母王氏为淑妃。

天下税户三百八万五千七十六,籍后七十六万八千馀人,税钱一千八十九万八千馀缗,谷二百一十五万七千馀斛。
◎建中二年辛酉,公元七八一年
春,正月,戊辰,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薨。宝臣欲以军府传其子行军司马惟岳,以其年少暗弱,豫诛诸将之难制者深州刺史张献诚等,至有十馀人同日死者。宝臣召易州刺史张孝忠,孝忠不往,使其弟孝节召之。孝忠使孝节谓宝臣曰:“诸将何罪,连颈受戮!孝忠惧死,不敢往,亦不敢叛,正如公不入朝之意耳。”孝节泣曰:“如此,孝节必死。”孝忠曰:“往则并命,我在此,必不敢杀汝。”遂归,宝臣亦不之罪也。兵马使王武俊,位卑而有勇,故宝臣特亲爱之,以女妻其子士真,士真复厚结其左右。故孝忠、武俊独得全。及薨,孔目官胡震,家僮王它奴劝惟岳匿丧二十馀日,诈为宝臣表,求令惟岳继袭,上不许。遣给事中汲人班宏往问宝臣疾,且谕之。惟岳厚赂宏,宏不受,还报。惟岳乃发丧,自为留后,使将佐共奏求旌节,上又不许。初,宝臣与李正己、田承嗣、梁崇义相结,期以土地传之子孙。故承嗣之死,宝臣力为之请于朝,使以节授田悦;代宗从之。悦初袭位,事朝廷礼甚恭,河东节度使马燧表其必反,请先为备。至是悦屡为惟岳请继袭,上欲革前弊,不许。或谏曰:“惟岳己据父业,不因而命之,必为乱。”上曰:“贼本无资以为乱,皆藉我土地,假我位号,以聚其众耳。曏日因其所欲而命之多矣,而乱益滋。是爵命不足以已乱而适足以长乱也。然则惟岳必为乱,命与不命等耳。”竟不许。悦乃与李正己各遣使诣惟岳,潜谋勒兵拒命。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吐蕃见韦伦再至,益喜。十二月,辛卯朔,伦还,吐蕃遣其相论饮明思等入贡。此句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政治和外交互动。下面将详细解析原文:

  1. 背景介绍
  • 唐与吐蕃的关系:在《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时代背景下,唐朝与吐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关系。尽管唐朝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吐蕃并未完全屈服于唐朝的压力之下。这种复杂的国际局势为后续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 吐蕃使者韦伦的角色:韦伦作为唐朝的使者被派遣到吐蕃,他的存在对于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和解起到了积极作用。
  • 吐蕃的求和行为:吐蕃为了保持其领土的安全,多次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和,而唐朝则通过各种手段来应对这种外交压力。
  1. 事件经过
  • 吐蕃使者的再次来访: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吐蕃的使臣论饮明思等人在一次访问中被唐朝接纳。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唐朝对周边民族政策的灵活性,也反映出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 韦伦的使命与行动:韦伦在完成使命后返回,他的行动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外交任务,更是一次文化和思想交流的过程。他的行为体现了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以及对和平友好的追求。
  • 双方的互动与决策:在韦伦返回后,吐蕃派遣的使臣试图继续进行政治协商。然而,唐朝方面对此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并提出了多项条件以确保国家的利益不受影响。
  1. 文化与政治影响
  • 文化交流的促进:韦伦的往返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外交活动,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唐朝与吐蕃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对方的文化和制度,从而促进彼此的文化发展和政治理解。
  • 政治策略的运用:在处理与邻国的关系时,唐朝展现了其灵活多变的政治智慧。通过对韦伦的接待和后续的政策调整,唐朝有效地维护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也为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历史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互动。通过分析这一事件的发生背景、经过以及文化和政策影响,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同时,这段历史也提醒人们,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应采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以实现共赢的局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