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奉天围既解,李楚琳遣使入贡,上不得已除凤翔节度使,而心恶之。议者言楚琳凶逆反覆,若不堤防,恐生窥伺。由是楚琳使者数辈至,上皆不引见,留之不遣。甫至汉中,欲以浑瑊代楚琳镇凤翔,陆贽上奏,以为:“楚琳杀帅助贼,其罪固大,但以乘舆未复,大憝犹存,勤王之师悉在畿内,急宣速告,晷刻是争。商岭则道迂且遥,骆谷复为盗所扼,仅通王命,唯在褒斜,此路若又阻艰,南北遂将夐绝。以诸镇危疑之势,居二逆诱胁之中,汹汹群情,各怀向背。倘或楚琳发憾,公肆猖狂,南塞要冲,东延巨猾,则我咽喉梗而心膂分矣。今楚琳能两端顾望,乃是天诱其衷,故通归涂,将济大业。陛下诚宜深以为念,厚加抚循,得其持疑,便足集事。必欲精求素行,追抉宿疵,则是改过不足以补愆,自新不足以赎罪。凡今将吏,岂得尽无疵瑕,人皆省思,孰免疑畏!又况阻命之辈,胁从之流,自知负恩,安敢归化!斯衅非小,所宜速图。伏愿陛下思英主大略,勿以小不忍亏挠兴复之业也。”上释然开悟,善待楚琳使者,优诏存慰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 · 唐纪四十六
初,奉天围既解,李楚琳遣使入贡,上不得已除凤翔节度使,而心恶之。
注释:当初,奉天的包围被解除后,李楚琳派使者入朝进贡,皇帝没有办法就任命他为凤翔节度使,但是心里很厌恶他。
议者言楚琳凶逆反覆,若不堤防,恐生窥伺。由是楚琳使者数辈至,上皆不引见,留之不遣。甫至汉中,欲以浑瑊代楚琳镇凤翔,陆贽上奏,以为:“楚琳杀帅助贼,其罪固大,但以乘舆未复,大憝犹存,勤王之师悉在畿内,急宣速告,晷刻是争。商岭则道迂且遥,骆谷复为盗所扼,仅通王命,唯在褒斜,此路若又阻艰,南北遂将夐绝。以诸镇危疑之势,居二逆诱胁之中,汹汹群情,各怀向背。倘或楚琳发憾,公肆猖狂,南塞要冲,东延巨猾,则我咽喉梗而心膂分矣。今楚琳能两端顾望,乃是天诱其衷,故通归涂,将济大业。陛下诚宜深以为念,厚加抚循,得其持疑,便足集事。必欲精求素行,追抉宿疵,则是改过不足以补愆,自新不足以赎罪。凡今将吏,岂得尽无疵瑕,人皆省思,孰免疑畏!又况阻命之辈,胁从之流,自知负恩,安敢归化!斯衅非小,所宜速图。伏愿陛下思英主大略,勿以小不忍亏挠兴复之业也。”
译文:当时奉天之围已解除,李楚琳派使者入朝进贡,皇上无奈只好任命他为凤翔节度使,但是心里很厌恶他。有人议论李楚琳凶暴叛逆反复无常,如果不防备他,恐怕会生出觊觎的心思。因此李楚琳的使者多次到长安来进贡,皇帝都没有接见他们,只是把他们留下。当使者刚到达汉中时,皇帝打算用浑瑊代替李楚琳镇守凤翔,陆贽上奏说:“李楚琳杀了他的主帅去帮助叛贼,他的罪行本来就很大。但是因为皇帝没有恢复帝位,大奸贼还存在着,朝廷的救援军队都在京城周围,时间紧迫,必须快速行动,一刻也不能耽误。商州的道路虽然远而且艰难,骆谷又被盗贼阻塞,只有通过褒斜这条路才能通行。如果这条路也被阻隔了,南北两地就要完全隔绝了。由于诸镇形势岌岌可危,处于两个反叛势力的夹击中,人心惶惶,各自有意向背。如果李楚琳心怀不满,公开作乱,那么南方要塞的险要之地就会被占据,东部地区也会成为狡猾的叛贼盘踞的地方。这样我们国家的咽喉将被阻塞,心腹也将分离。现在李楚琳能犹豫不决地观望形势变化,这是因为上天引导他的内心,使他能够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将要成就一番伟大的功业。陛下应当深深地考虑这一点,好好地安抚和照顾他,得到他的疑虑就会成功。如果一定要详细地考察他的品行好坏,追究他的旧日的过错,那就像改过自新不足以弥补过失一样,自我改正不足以赎回罪恶。凡是现在的将帅官员,哪能有完全没有瑕疵的?人们都在反省思考,谁不会感到疑惑和畏惧呢!更何况那些抗拒命令的人,被迫顺从的人,他们自己知道自己对不起国家,怎么会愿意归附朝廷呢!这样的祸患不是小的,应该迅速采取措施。希望陛下深思英明君主的治国方略,不要因为小的愤怒而损害振兴国家的大事。” 皇帝听了以后心情舒畅,善待了李楚琳派的使者,并优厚地下诏安慰他们。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唐代宗时期李楚琳叛乱的情况。诗人首先描述了李楚琳叛乱后,皇帝如何处置他的经过。接着指出,对于李楚琳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叛逆之徒,不能轻易放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然后,表达了皇帝对于处理此事的坚决态度,即“勿以小不忍亏挠兴复之业”。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即“得其持疑”。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清晰,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义的高度认识和坚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