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自平蜀,即欲取淮西。淮南节度使李吉甫上言:“少阳军中上下携离,请徙理寿州以经营之。”会朝廷方讨王承宗,未暇也。及吉甫入相,田弘正以魏博归附。吉甫以为汝州扞蔽东都,河阳宿兵,本以制魏博,今弘正归附。则河阳为内镇,不应屯重兵以示猜阻。辛酉,以河阳节度使乌重胤为汝州刺史,充河阳、怀、汝节度使,徙理汝州。己巳,弘正检校右仆射,赐其军钱二十万缗,弘正曰:“吾未若移河阳军之为喜也。”九月,庚辰,以洺州刺史李光颜为陈州刺史,充忠武都知兵马使。以泗州刺史令狐通为寿州防御使。通,彰之子也。丙戌,以山南东道节度使袁滋为荆南节度使,以荆南节度使严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吴少阳判官苏兆、杨元卿、大将侯惟清皆劝少阳入朝。元济恶之,杀兆,囚惟清。元卿先奏事在长安,具以淮西虚实及取元济之策告李吉甫,请讨之。时元济犹匿丧,元卿劝吉甫,凡蔡使入奏者,所在止之。少阳死近四十日,不为辍朝,但易环蔡诸镇将帅,益兵为备。元济杀元卿妻及四男以圬射堋。淮西宿将董重质,吴少诚少婿也,元济以为谋主。

资治通鉴(卷二三九)
唐纪五十五

唐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中之上。

唐宪宗,名李纯,是唐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的执政风格以严厉著称,对藩镇采取了强硬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译文:
上自平定蜀地之后,即想要夺取淮西。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向朝廷上书说:“少阳军中上下不和,请求将部队迁移到寿州以进行整顿。”正值朝廷正在讨伐王承宗,没有空闲的时间。及至李吉甫入朝为相,田弘正已归顺朝廷。李吉甫认为汝州是防御东都洛阳的屏障,而河阳驻扎着大量的军队本是用来遏制魏博的军队,现在田弘正归顺朝廷,那么河阳就成为了内镇,不应该屯积重兵以示猜忌和阻隔。辛酉,朝廷以河阳节度使乌重胤任汝州刺史,兼河阳、怀、汝节度使,迁移其军务到汝州。己巳,田弘正被加官右仆射,朝廷赏赐他二十万缗钱,田弘正说:“我不如将河阳军迁移到别处更为高兴。”九月,朝廷任命李光颜为陈州刺史,兼任忠武都知兵马使,同时任命泗州刺史令狐通为寿州防御使。令狐通是彰的儿子。丙戌,朝廷命山南东道节度使袁滋为荆南节度使,命荆南节度使严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赏析:
此段描述唐宪宗时期的一段重要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国家的政治局势以及各个地区的军事布局。从李吉甫的建议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稳定的关注,以及他在处理藩镇问题上的决心;从朝廷的赏赐可以看出皇帝对于功臣的重视和信任;最后,通过任命令狐通为寿州防御使,我们可以看到朝廷对于地方防御的重视和对边疆安全的关切。这些决策和行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国家政治走向,也为我们理解唐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资治通鉴》是一部内容丰富、涵盖时间较长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历史的全景。本文摘录自其中关于唐宪宗时期的一段记载,通过对相关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及其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