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刘沔破回鹘,留兵三千戍横水栅。河东行营都知兵马使王逢奏乞益榆社兵,诏河东以兵二千赴之。时河东无兵,守仓库者及工匠皆出从军,李石召横水戍卒千五百人,使都将杨弁将之诣逢,壬午,戍卒至太原。先是,军士出征,人给绢二匹。刘沔之去,竭府库自随,石初至,军用乏,以己绢益之,人才得一匹。时已岁尽,军士求过正旦而行,监军吕义忠累牒趣之。杨弁因众心之怒,又知城中空虚,遂作乱。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中会昌四年(甲子,公元八四四年)
春,正月,乙酉朔,杨弁帅其众剽掠城市,杀都头梁季叶,李石奔汾州。弁据军府,释贾群之囚,使其侄与之俱诣刘稹,约为兄弟。稹大喜。石会关守将杨珍闻太原乱,复以关降于稹。
戊子,吕义忠遣使言状,朝议喧然。或言两地皆应罢兵,王宰又上言:“游弈将得刘稹表,臣近遣人至泽潞,贼有意归附。若许招纳,乞降诏命!”李德裕上言:“宰擅受稹表,遣人入贼中,曾不闻奏,观宰意似欲擅招抚之功。昔韩信破田荣,李靖擒颉利,皆因其请降,潜兵掩袭。止可令王宰失信,岂得损朝廷威命!建立奇功,实在今日,必不可以太原小扰,失此事机。望即遣供奉官至行营,督其进兵,掩其无备,必须刘稹与诸将皆举族面缚,方可受纳。兼遣供奉官至晋绛行营,密谕石雄以王宰若纳刘稹,则雄无功可纪。雄于垂成之际,须自取奇功,勿失此便。”又为相府与宰书,言:“昔王承宗虽逆命,犹遣弟承恭奉表诣张相祈哀,又遣其子知感、知信入朝,宪宗犹未之许。今刘稹不诣尚书面缚,又不遣血属祈哀,置章表于衢路之间,游弈将不即毁除,实恐非是。况稹与杨弁通奸,逆状如此,而将帅大臣容受其诈,是私惠归于臣下,不赦在于朝廷,事体之间,交恐不可。自今更有章表,宣即所在焚之。惟面缚而来,始可容受。”德裕又上言:“太原人心从来忠顺,止是贫虚,赏犒不足。况千五百人何能为事!必不可姑息宽纵。且用兵未罢,深虑所在动心。顷张延赏为张出所逐,逃奔汉州,还入成都。望诏李石、义忠还赴太原行营,召旁近之兵讨除乱者。”上皆从之。是时,李石已至晋州,诏复还太原。辛卯,诏王逢悉留太原兵守榆社,以易定千骑、宣武兗海步兵三千讨杨弁;又诏王元逵以步骑五千自土门入,应接逢军。欣州刺史李丕奏:“杨弁遣人来为游说,臣已斩之,兼断其北出之路,发兵讨之。”辛丑,上与宰相议太原事,李德裕曰:“今太原兵皆在外,为乱者止千馀人,诸州镇必无应者。计不日诛剪,惟应速诏王逢进军,至城下必自有变。”上曰:“仲武见镇、魏讨泽潞有功,必有慕羡之心,使之讨太原何如?”德裕对曰:“镇州趣太原路最便近。仲武去年讨回鹘,与太原争功,恐其不戢士卒,平人受害。”乃止。
以下是根据提供的诗句和相关信息整理的有关杨弁作乱及其平定的详细介绍:
背景与起因:杨弁,河东都将,原为刘沔部下。在会昌四年(甲子,公元八四四年)正月,他率领手下士兵在太原城掠市,将当地官员李石逐走,随后又攻陷了横水栅。这些行为表明他在控制力量后采取了激烈的行动。
叛乱过程:杨弁在太原城中释放了被囚禁的贾群之族,并派自己的侄子与其一起前往刘稹处,表示愿意与之结拜为兄弟。这一行为得到了刘稹的大喜,进一步加深了他与刘稹的联系。
王宰的上言:河东行营都知兵马使王宰向朝廷报告了杨弁兵变的情况。他的报告引起了朝议的广泛关注,有人建议对河东和昭义两镇同时罢兵休战。
李德裕的看法:宰相李德裕认为王宰擅自接受刘稹的表章是越权之举,应该追究其责任。他还指出,如果朝廷允许招降,应下达诏书命令。
河东监军的命令:监军吕义忠派遣使者向朝廷报告了杨弁的叛乱情况,引发了朝野的广泛讨论。百官中有人认为应当对两镇同时罢兵休战。
河东节度使的处理:在杨弁占据河东节度使府衙门后,他释放了昭义镇的使者贾群,并与自己的侄子一起前往泽州见刘稹,请求与其结拜为兄弟。刘稹对此非常高兴。
王宰的上书:王宰上书皇帝表示,他曾派遣游弈将得到刘稹送上的表章,自己又派人到泽潞地区,发现他们确实有意愿归附朝廷。如果朝廷允许招降,则请下达诏书。
河东监军的行动:河东监军吕义忠派出使者向朝廷报告了杨弁的叛乱情况,这引发了朝议的广泛讨论。
李德裕的意见:李德裕指出王宰擅自收受刘稹的表章并派使者至敌营,却不向朝廷奏报,似乎有意独占功劳,这种独断专行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杨弁在占领河东节度使府衙门后,释放昭义镇使者并要求与刘稹结拜为兄弟,这引发了一系列的动荡。王宰的上书、李德裕的意见以及吕义忠的监军行动等事件,共同构成了这场混乱的背景。最终,河东监军下令讨伐并平定了叛乱,确保了唐朝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