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节度使李回、桂管观察使郑亚坐前不能直吴湘冤,乙酉,回左迁湖南观察使,亚贬循州刺史,李绅追夺三任告身。中书舍人崔嘏坐草李德裕制不尽言其罪,己丑,贬端州刺史。
回鹘遏捻可汗仰给于奚王石舍朗。及张仲琥大破奚众,回鹘无所得食,日益耗散。至是,所存贵臣以下不满五百人,依于室韦。使者入贺正,过幽州,张仲武使归取遏捻等。遏捻闻之,夜与妻葛禄、子特勒毒斯等九骑西走,馀众追之不及,相与大哭。室韦分回鹘馀众为七,七姓共分之。居二日,黠戛斯遣其相阿播帅诸胡兵号七万来取回鹘,大破室韦,悉收回鹘馀众归碛北。犹有数帐,潜窜山林,钞盗诸胡。其别部厖勒,先在安西,亦自称可汗,居甘州,总碛西诸城,种落微弱,时入献见。
二月,庚子,以知制诰令狐綯为翰林学士。上尝以太宗所撰《金镜》授綯,使读之,“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上止之曰:“凡求致太平,当以此言为首。”又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上欲知百官名数,令狐`綯曰:“六品已下,官卑数多,皆吏部注拟;五品以上,则政府制授,各有籍,命曰具员。”上命宰相作《具员御览》五卷,上之,常置于案上。立皇子泽为濮王。上欲作五王院于大明宫,以处皇子之幼者,召术士柴岳明使相其地。岳明对曰:“臣庶之家,廷徙不常,故有自阳宅入阴宅,阴宅入阳宅。刑克祸福,师有其说,今陛下深拱法宫,万神拥卫,阴阳书本不言帝王家。”上善其言,赐束帛遣之。”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八)涉及了唐朝时期的重要事件。下面将结合原文,逐句进行详细释义、注释和赏析:
- 诗句解读:“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八 · 唐纪六十四”
- 诗意与译文:这句诗出自唐代的《资治通鉴》,其大意是在讲述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公元八四四年)的一段历史。该诗描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的事件。
- 注释说明:诗句中的“资治通鉴”指的是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由司马光主编,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宋哲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的1672年历史。而“卷二百四十八”则是该书的某一部分,涵盖了唐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四年的历史记录。
- 赏析: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变迁以及社会状况,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此诗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 诗句解读:“西川节度使李回、桂管观察使郑亚坐前不能直吴湘冤”:
- 诗意与译文:这句话讲述了西川节度使李回和桂管观察使郑亚在处理吴湘冤案时未能公正行事,被追究责任。西川节度使是指唐代四川地区的军事长官,而桂管观察使则是负责管理广西一带的官员。
- 注释说明:诗句中的“西川节度使”和“桂管观察使”分别指的是当时的两个地方高级军事官职,他们需要管辖一定地域内的军民事务。李回和郑亚因在处理吴湘冤案时未能秉公处理,结果被贬官。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唐代官场的某些问题,即某些官员在处理政务时可能存在偏袒或不作为的情况。这也可能暗示了当时官僚体系中的一些弊病,以及民众对于清正廉洁官员的渴望。
- 诗句解读:“乙酉,回左迁湖南观察使,亚贬循州刺史”:
- 诗意与译文:根据记载,在乙酉年(可能是乙酉年),李回被降职为湖南观察使,郑亚被贬为循州刺史。这里提到的“左迁”意味着降级,而“贬”则表示降职处罚。
- 注释说明:乙酉年可能是具体的某一年的干支纪年法所指的年份。湖南观察使是一种地方军政官员的称谓,而循州刺史则是地方上的一种行政职位。这些变动可能源于李回和郑亚在处理某些问题上的失误或者政治斗争的结果。
- 赏析:此句揭示了唐代官场的升降变化及其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对于官员品行和政绩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于不称职官员的严厉惩处。
- 诗句解读:“李绅追夺三任告身”:
- 诗意与译文:李绅因为某些原因追回了之前给予李回的委任状(告身)。告身是古代官员任命的凭证,通常由皇帝颁发。
- 注释说明:李绅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行为可能与朝廷的政策调整有关,也可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
- 赏析:这一事件体现了唐代官场中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游戏。同时也显示了李绅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影响力操作。
- 诗句解读:“中书舍人崔嘏坐草李德裕制不尽言其罪”:
- 诗意与译文:因为起草李德裕的诏书没有完全表述出他的罪行而被降职。崔嘏是唐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
- 注释说明:李德裕是晚唐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诗人,因反对宦官专权而得罪宦官集团,最终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而崔嘏起草的诏书可能是关于李德裕被贬的原因。
- 赏析:此句反映了唐代官场中的政治斗争和文书工作的重要性。崔嘏因为一个疏忽可能导致了重大的政治变动,也显示出当时公文撰写的严格性和严谨性。
通过对《资治通鉴》卷二四八中唐纪六十四的诗句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这些历史事件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当前的社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