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大破诸奚。
吐蕃论恐热乘武宗之丧,诱党项及回鹘馀众寇河西,诏河东节度使王宰将代北诸军击之。宰以沙陀硃邪赤心为前锋,自麟州济河,与恐热战于盐州,破走之。
六月,以鸿胪卿李业为册黠戛斯英武诚明可汗使。
上请白敏中曰:“朕昔从宪宗之丧,道遇风雨,百官、六宫四散避去,惟山陵使长而多髯,攀灵驾不去,谁也?”对曰:“令狐楚。”上曰:“有子乎?”对曰:“长子绪今为随州刺史。”上曰:“堪为相乎?”对曰:“绪少病风痹。次子綯,前湖州刺史,有才器。”上即擢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綯入谢,上问以元和故事,綯条对甚悉,上悦,遂有大用之意。
秋,八月,丙申,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回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
葬贞献皇后于光陵之侧。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是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巅峰之作。此作品记录了自黄帝即位直至唐德宗年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接下来将根据诗句内容进行逐句翻译及赏析:

  1. 五月幽州大破诸奚
  • 诗句解析:五月,指的是唐代的一个月份。“幽州节度使张仲武”是唐朝时期的官员,他在此时期担任幽州节度使一职。“大破诸奚”描述了张仲武在幽州地区对多个部落进行的大规模胜利,这里的“大破”强调了战斗的规模和影响,而“诸奚”是指当时活动于该地区的少数民族。
  • 译文:在五月,幽州的节度使张仲武成功击败了多个部落,即所谓的“诸奚”。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张仲武如何通过军事手段有效地打击并驱逐当地的少数民族,展现了唐代边疆治理的成功。
  1. 吐蕃论恐热引党项及回鹘寇河西
  • 诗句解析:吐蕃是今天的西藏一带的藏族民族,这里提到的“论恐热”是吐蕃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此时发动了对唐朝边境地区的入侵。“党项”和“回鹘”分别指代两个不同的游牧民族,他们被吐蕃的侵略所激怒,一同南下侵扰。
  • 译文:吐蕃的首领论恐热乘着唐朝皇帝去世的机会,引诱党项人和回鹘人一起入侵了唐朝的河西地区。
  • 赏析:这首诗揭示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局势:吐蕃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同时激起了其他民族的反抗。
  1. 河东节度使王宰将击之
  • 诗句解析:“河东节度使王宰”是唐朝时期负责管理黄河以北地区的高级官职。“将代北诸军击之”表明王宰准备调动北方的军事力量来对抗这次侵略。
  • 译文:河东节度使王宰率领北方的军队准备反击,以抵御吐蕃及其盟友党项和回鹘的进攻。
  • 赏析:此句显示了朝廷对于此次边境危机的态度与决心,即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 李业为黠戛斯可汗册使
  • 诗句解析:黠戛斯是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一部分,这里特指其首领或统治者。“英武诚明可汗”是对这位可汗的尊称。
  • 译文:唐朝派遣鸿胪卿李业前往黠戛斯,授予可汗英武诚明的称号,这是对其首领的一种外交礼仪性认可。
  • 赏析:此举不仅是对黠戛斯首领个人的认可,也是对整个黠戛斯部族的尊重与支持。
  1. 贞献皇后安葬于光陵
  • 诗句解析:此句描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贞献皇后的葬礼仪式。“光陵”是她的陵墓所在地,位于今天的北京市附近。
  • 译文:贞献皇后被安葬在光陵旁的墓地中。
  • 赏析:这一行为不仅表达了对已故皇后的深切哀悼,也显示了唐朝对于皇家家族的深厚情感及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资治通鉴》中的这五句诗不仅叙述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政治状况和文化特点。通过对这些诗句的解读与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唐朝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