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节度使康季荣不恤士卒,士卒噪而逐之。上以左金吾大将军田牟尝镇徐州,有能名,复以为武宁节度使,一方遂安。贬季荣于岭南。
六月,癸巳,封宪宗子惕为彭王。
初,上长子郓王温,无宠,居十六宅,馀子皆居禁中。夔王滋,第三子也,上爱之,欲以为嗣,为其非次,故久不建东宫。上饵医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药,疽发于背。八月,疽甚,宰相及朝臣皆不得见,上密以夔王属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使立之。三人及右军中尉王茂玄,皆上平日所厚也。独左军中尉王宗实素不同心,三人相与谋,出宗实为淮南监军。宗实已受敕于宣化门外,将自银台门出。左军副使亓元实谓宗实曰:“圣人不豫逾月,中尉止隔门起居,今日除改,未可辨也。何不见圣人而出!”宗实感寤,复入,诸门已踵故事增人守捉矣。亓元实翼导宗实直至寝殿,上已崩,东首环泣矣。宗实叱归长等,责以矫诏,皆捧足乞命。乃遣宣徽北院使齐元简迎郓王。壬辰,下诏立郓王为皇太子,权句当军国政事,仍更名漼。收归长、公儒、居方,皆杀之。癸巳,宣遗制,以令狐綯摄冢宰。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大中十三年(859年)四月,武宁军因节度使康季荣不恤士卒,激起士兵哗变,驱逐他。朝廷遂以左金吾大将军田牟为武宁节度使,平定叛乱。后康季荣被贬至岭南。
六月,癸巳,宪宗子、彭王名惕被封为王子。此行为是纪念和表彰其祖父的功绩与地位。
初,上长子郓王温,无宠,居十六宅,其它诸子皆在宫中。夔王滋,第三子,上爱之欲立为嗣子,因其非次序,故久不建东宫。此次封赏,是为了稳定朝局。
八月,疽发背于宰相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药身上,三人皆为上平日所厚。而唯独左军中尉王宗实素不同心,三人密谋,令王宗实则淮南监军。
康季荣被贬于岭南,此事件反映出朝廷对地方官员治理能力的重视,以及对军队纪律的严格要求。同时,这也体现了朝廷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方面的坚定态度。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唐代中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康季荣不恤士卒的行为,导致了武宁军的哗变,朝廷不得不重新任命新节度使来稳定局势。此外,通过宦官和道士的参与,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整体而言,该诗反映了唐宣宗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紧张,以及宦官干预政务的现象。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记录唐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还有助于我们反思历史教训,为今天的社会治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