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以右金吾大将军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神武大将军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羽林将军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大发诸道兵以隶三帅。承训奏乞沙陀三部落使硃邪赤心及吐谷浑、达靼、契苾酋长各帅其众以自随。诏许之。
庞勋以李圆攻泗州久不克,遣其将吴迥代之。丙午,复进攻泗州,昼夜不息。时敕使郭厚本将淮南兵千五百人救泗州,至洪泽,畏贼强,不敢进。辛谠请往求救,杜慆许之。丁未,夜乘小舟潜渡淮,至洪泽,说厚本,厚本不听,比明,复还。己酉,贼攻城益急,欲焚水门,城中几不能御。谠请复往求救。慆曰:“前往徒还,今往何益?”谠曰:“此行得兵则生返,不得则死之。”慆与之泣别,谠复乘小舟负户突围出,见厚本,为陈利害。厚本将从之,淮南都将袁公弁曰:“贼势如此,自保恐不足,何暇救人!”谠拔剑瞋目谓公弁曰:“贼百道攻城,陷在朝夕。公受诏救援而逗留不进,岂惟上负国恩!若泗州不守,则淮南遂为寇场,公讵能独存邪!我当杀公而后死耳!”起,欲击之,厚本起,抱止之,公弁仅免。谠乃回望泗州,恸哭终日,士卒皆为之流涕。厚本乃许分五百人与之,仍问将士,将士皆愿行。谠举身自掷叩头以谢将士,遂帅之抵淮南岸,望贼方攻城。有军吏言曰:“贼势已似入城,还去则便。”谠逐之,揽得其髻,举剑击之,士卒共救之,曰:“千五百人判官,不可杀也。”谠曰:“临陈妄言惑众,必不可舍!”众请不能得,乃共夺之。谠素多力,众不能夺。谠曰:“将士但登舟,我则舍此人。”众竞登舟,乃舍之。士卒有回顾者,则斫之。驱至淮北,勒兵击贼。慆于城上布兵与之相应,贼遂败走,鼓噪逐之,至晡而还。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五十一 · 唐纪六十七

诏以右金吾大将军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神武大将军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羽林将军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大发诸道兵以隶三帅。

译文:皇帝下诏任命右金吾大将军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和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神武大将军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羽林将军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并命令各地调集兵力听从这三个元帅的指挥。

注释:此句描述了唐朝皇帝对三位将领的任命和他们的职责,强调了他们作为统帅的权威和责任。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唐朝中央集权的制度,皇帝直接任命官员,赋予他们行政和军事权力。同时,这也是唐朝对外扩张和内部治理的一种策略,通过集中力量,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军事控制。
接下来是第二句:庞勋以李圆攻泗州久不克,遣其将吴迥代之。
诗句:庞勋以李圆攻泗州久不克,遣其将吴迥代之。

译文:庞勋因为李圆进攻泗州(今江苏盱眙)未能攻克,派遣自己的部将吴迥接替他的位置。

注释:庞勋是唐朝后期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他利用泗州的地理位置进行反抗活动。这句诗反映了庞勋对泗州的军事行动。

赏析:这句诗展现了庞勋在军事行动中的决断和果敢,他能够迅速做出调整,派遣其他将领代替原将领,显示出他对局势的敏锐把握和灵活应对。同时,这也是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动态和策略变化。
第三句及后续句子:丙午,复进攻泗州,昼夜不息。时敕使郭厚本将淮南兵千五百人救泗州,至洪泽,畏贼强,不敢进。辛谠请往求救,杜慆许之。丁未,夜乘小舟潜渡淮,至洪泽,说厚本,厚本不听,比明,复还。己酉,贼攻城益急,欲焚水门,城中几不能御。谠请复往求救。慆曰:“前往徒还,今往何益?”谠曰:“此行得兵则生返,不得则死之。”慆与之泣别,谠复乘小舟负户突围出,见厚本,为陈利害。厚本将从之,淮南都将袁公弁曰:“贼势如此,自保恐不足,何暇救人!”谠拔剑瞋目谓公弁曰:“贼百道攻城,陷在朝夕。公受诏救援而逗留不进,岂惟上负国恩!若泗州不守,则淮南遂为寇场,公讵能独存邪!我当杀公而后死耳!”起,欲击之,厚本起,抱止之,公弁仅免。谠乃回望泗州,恸哭终日,士卒皆为之流涕。厚本乃许分五百人与之,仍问将士,将士皆愿行。谠举身自掷叩头以谢将士,遂帅之抵淮南岸,望贼方攻城。有军吏言曰:“贼势已似入城,还去则便。”谠逐之,揽得其髻,举剑击之,士卒共救之,曰:“千五百人判官,不可杀也。”谠曰:“临陈妄言惑众,必不可舍!”众请不能得,乃共夺之。谠素多力,众不能夺。谠曰:“将士但登舟,我则舍此人。”众竞登舟,乃舍之。士卒有回顾者,则斫之。驱至淮北,勒兵击贼。慆于城上布兵与之相应,贼遂败走,鼓噪逐之,至晡而还。

诗句:丙午,复进攻泗州,昼夜不息。

译文:第二天(丙午),庞勋再次进攻泗州,日夜不停歇地进行战斗。

注释:这里的“昼夜不息”形容了庞勋军队的进攻力度和战斗节奏。
赏析:这句诗突出了庞勋军队的顽强和持久的战斗力。他们的攻势连续不断,即使面对困难也未曾放弃。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庞勋起义军能够长期坚持斗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这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军队士气的巨大考验。
接着是第四句及以下句子:时敕使郭厚本将淮南兵千五百人救泗州,至洪泽,畏贼强,不敢进。辛谠请往求救,杜慆许之。丁未,夜乘小舟潜渡淮,至洪泽,说厚本,厚本不听,比明,复还。己酉,贼攻城益急,欲焚水门,城中几不能御。谠请复往求救。慆曰:“前往徒还,今往何益?”谠曰:“此行得兵则生返,不得则死之。”慆与之泣别,谠复乘小舟负户突围出,见厚本,为陈利害。厚本将从之,淮南都将袁公弁曰:“贼势如此,自保恐不足,何暇救人!”谠拔剑瞋目谓公弁曰:“贼百道攻城,陷在朝夕。公受诏救援而逗留不进,岂惟上负国恩!若泗州不守,则淮南遂为寇场,公讵能独存邪!我当杀公而后死耳!”起,欲击之,厚本起,抱止之,公弁仅免。谠乃回望泗州,恸哭终日,士卒皆为之流涕。厚本乃许分五百人与之,仍问将士,将士皆愿行。谠举身自掷叩头以谢将士,遂帅之抵淮南岸,望贼方攻城。有军吏言曰:“贼势已似入城,还去则便。”谠逐之,揽得其髻,举剑击之,士卒共救之,曰:“千五百人判官,不可杀也。”谠曰:“临陈妄言惑众,必不可舍!”众请不能得,乃共夺之。谠素多力,众不能夺。谠曰:“将士但登舟,我则舍此人。”众竞登船,乃舍之。士卒有回顾者,则斫之。驱至淮北,勒兵击贼。慆于城上布兵与之相应,贼遂败走,鼓噪逐之,至晡而还。

诗句:时敕使郭厚本将淮南兵千五百人救泗州,至洪泽,畏贼强,不敢进。辛谠请往求救,杜慆许之。

译文:此时,朝廷敕使郭厚本率领淮南兵一千五百人前来救援泗州,但他们到达洪泽时被敌人的强大势力所吓倒,不敢前进。这时,辛谠请求前去求援,杜慆同意了。

注释:这里的“郭厚本”指的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负责管理淮南地区的军事事务;而“淮南兵”则是一支由淮南地区组成的军队。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朝廷与地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实际行动之间的矛盾。虽然朝廷已经派出重兵援助,但面对敌人的强势依然显得束手无策。这种困境展示了战争的残酷现实和朝廷面临的困难抉择。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辛谠的请求和杜慆的回应:

丙午 - 时间不明(可能是某个特定的日期或时刻)
丁未 - 时间不明
戊申 - 时间不明
己酉 - 时间不明
庚戌 - 时间不明
辛卯 - 时间不明
壬辰 - 时间不明
癸巳 - 时间不明
甲午 - 时间未注明
乙未 - 时间未注明
丙申 - 时间未注明
丁酉 - 时间不明
以上部分诗句中的时间标注并不明确清晰,可能因版本差异或是原文缺失而难以准确判断。

诗句:辛谠请往求救,杜慆许之。

译文:辛谠请求前去求援,杜慆答应了他。

注释:这里提到辛谠主动请求救援的行动,显示了他不畏艰难、勇于承担的责任态度。而杜慆的答应则是对他请求的支持和认可。这种互动反映了朝廷对地方紧急情况的重视以及处理方式的灵活性。

赏析:辛谠的勇气和决心是这次救援行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展现了古代文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杜慆的支持则是对辛谠勇气的认可和鼓励。这种合作不仅提高了救援的效率,也展现了唐朝时期君臣之间相互支持的政治生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