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节度使何全皞年少,骄暴好杀,又减将士衣粮。将士作乱,全皞单骑走,追杀之,推大将韩君雄为留后。成德节度使王景崇为之请旌节。九月,庚戌,以君雄为魏博留后。
丙辰,以刘瞻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贬温璋振州司马。璋叹曰:“生不逢时,死何足惜!”是夕,仰药卒。庚申,敕曰:“苟无蠹害,何至于斯!恶实贯盈,死有馀责。宜令三日内且于城外权瘗,俟经恩宥,方许归葬,使中外快心,奸邪知惧。”己巳,贬右谏议大夫高湘、比部郎中知制诰杨知至、礼部郎中魏筜等于岭南,皆坐与刘瞻亲善,为韦保衡所逐也。知至,汝士之子;筜,扶之子也。保衡又与路岩共谮刘瞻,去与医官通谋,误投毒药。丙子,贬瞻康州刺史。翰林学士承旨郑畋草瞻罢相制辞曰:“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赂,惟畏人知。”岩谓畋曰:“侍郎乃表荐刘相也!”坐贬梧州刺史。御史中丞孙瑝坐为瞻所擢用,亦贬汀州刺史。路岩素与刘瞻论议多不叶,瞻既贬康州,岩犹不快,阅《十道图》,以驩州去长安万里,再贬驩州司户。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五十二 · 唐纪六十八
译文:魏博节度使何全皞年少轻狂,暴虐残忍,削减了将士们的衣禄。将士们因此发动叛乱,何全皞单枪匹马逃亡,结果被追兵所杀,大将韩君雄被推举为留后。成德节度使王景崇为此事求得朝廷旌节。九月,庚戌日,朝廷任命韩君雄为魏博留后。丙辰日,朝廷任命刘瞻为同平章事,兼任荆南节度使。温璋因罪被贬至振州司马。温璋感叹道:“生不逢时,死何足惜!”当晚,他服药自杀。朝廷敕令说:“苟无蠹害,何至于斯!恶实贯盈,死有馀责。宜令三日内暂于城外权瘗,俟经恩宥,方许归葬,使中外快心,奸邪知惧。”己巳日,朝廷将右谏议大夫高湘、比部郎中知制诰杨知至、礼部郎中魏筜等人贬谪至岭南。他们都是因与刘瞻亲近而被韦保衡驱逐出朝廷。其中,杨知至和魏筜是汝士之子,而路岩则是扶的儿子。韦保衡还与路岩共同诬陷刘瞻,指责他与医官通谋投毒误事。丙子日,朝廷又贬刘瞻为康州刺史。翰林学士承旨郑畋草拟的制辞中指出:“我安身立命之所,并非自己所有;四方诸侯送来的礼物,我只担心被人知晓。”路岩责怪郑畋道:“侍郎您是推荐刘宰相的人啊!”由于此原因,郑畋也被贬为梧州刺史。御史中丞孙瑝因被刘瞻提拔而遭贬,也贬为汀州刺史。路岩素与刘瞻意见不合,刘瞻既已贬为康州刺史,路岩仍感到不快。他在阅读《十道图》时发现,驩州距离长安万里之遥,于是再贬为驩州司户。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唐朝懿宗时期的政治事件。在这段历史记载中,我们看到了朝廷内部的纷争、武将的跋扈以及文臣的忠诚与背叛。何全皞的骄横残暴、韩君雄的被迫上任、王景崇的求旌节等事件,反映了当时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权力斗争。温璋的自杀则揭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巨大矛盾。刘瞻因私怨而被贬职的事件,更是凸显了朝廷对忠良之士的排斥与打压。
郑畋的制辞则深刻体现了他对朝廷政治的不满以及对正义的追求。他强调了自己的清廉和对国家的贡献,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被陷害者的同情和谴责。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品格,也反映了整个朝堂的风气。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复杂多变的朝廷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忠诚与背叛交织在一起,正义与邪恶并存。而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不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官僚体系以及社会状况紧密相关。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后世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