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宗女为安化长公主,妻南诏。
刘汉宏将十馀万众出西陵,将击董昌;戊午,钱镠济江逆战,大破之,汉宏易服持会刀而遁。己未,汉宏收馀众四万又战,镠又破之,斩其弟汉容及将辛约。
十一月,甲子朔,秦宗权围许州。
忠武大将鹿晏弘帅所部自河中南掠襄、邓、金、洋,所过屠灭,声云西赴行在。十二月,至兴元,逐节度使牛勖,勖奔龙州西山。晏弘据兴元,自称留后。
感化节度使时溥因食中毒,疑判官李凝古而杀之。凝古父损,为右散骑常侍,在成都,溥奏凝古与父同谋。田令孜受溥赂,令御史台鞫之。侍卸史王华为损论冤,令孜矫诏移损下神策狱,华拒而不遣。萧遘奏:“李凝古行毒,事出暖昧,已为溥所杀,父损相别数年,声问不通,安得诬以同谋!溥恃功乱法,陵蔑朝廷,欲杀天子侍臣;若徇其欲,行及臣辈,朝廷何以自立!”由是损得免死,归田里。时令孜专权,群臣莫敢迕视,惟遘屡与争辩,朝廷倚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五十五 · 唐纪七十一
以宗女为安化长公主,妻南诏。
- 诗句解释:这句话描述了唐朝皇帝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南诏的公主,以巩固与南诏的关系。
- 译文:唐僖宗在中和二年(壬寅,公元882年)选择了自己的女儿作为安化长公主嫁给了南诏国王。
- 关键词注释:南诏 - 指的是今天的云南省一带的少数民族政权,曾向唐朝朝贡。
- 赏析:此句反映了唐朝与南诏之间通过婚姻联盟加强政治联系的一种外交手段。这种联姻通常能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强政治稳定性。
刘汉宏将十馀万众出西陵,将击董昌;戊午,钱镠济江逆战,大破之,汉宏易服持会刀而遁。
- 诗句解释:刘汉宏带领十多万大军从西陵出发,准备进攻董昌。
- 译文:刘汉宏率领十万多士兵从西陵出发,前往攻击董昌。
- 关键词注释:董昌 - 即董昌,是当时浙东地区的一个地方军阀,与刘汉宏有矛盾。
- 赏析:此句描绘了刘汉宏为了扩张势力范围,决定进攻董昌的战争场面。通过战争,刘汉宏不仅展示了他的军事实力,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己未,汉宏收馀众四万又战,镠又破之,斩其弟汉容及将辛约。
- 诗句解释:刘汉宏在战后集合残余的四万士兵再次出战,钱镠再次击败了他们。
- 译文:刘汉宏在战后集合剩余的四万士兵重新发起了攻击,结果被钱镠击败。
- 关键词注释:辛约 - 可能是辛约的误写或名字,辛约是刘汉宏部下的将领之一。
- 赏析:这句诗显示刘汉宏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仍然未能彻底征服对手,最终不得不重新集结兵力进行战斗。这反映出他面对强敌时的无奈和困境。
十一月,甲子朔,秦宗权围许州。
- 诗句解释:十一月初一,秦宗权包围了许州城。
- 译文:十一月的第一天,秦宗权围攻许州。
- 关键词注释:秦宗权 - 秦宗权的生平不详,但可以推断他是当时的一位地方军阀。
- 赏析:此句描述了秦宗权对许州的军事行动,揭示了当时地方军阀割据一方的态势。许州作为战略要地,成为秦宗权的重要目标,这也表明了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紧张局势。
忠武大将鹿晏弘帅所部自河中南掠襄、邓、金、洋,所过屠灭,声云西赴行在。十二月,至兴元,逐节度使牛勖,勖奔龙州西山。晏弘据兴元,自称留后。
- 诗句解释:忠武军大将鹿晏弘率领部队自河中向南掠夺襄州、邓州等地区,所经过的地方都遭到了屠杀和摧毁。
- 译文:忠武军的大将鹿晏弘带领他的部队从河中向南劫掠襄阳、邓州等地,所到之处都进行了屠戮和破坏性行动。
- 关键词注释:行在 - 指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通常指京城或重要的行政中心城市。
- 赏析:此句描述了鹿晏弘的军事行动及其对当地的影响。他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秩序,还可能引发了周边地区的动荡不安。这些行为加剧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危机感和对地方军阀的控制力。
感化节度使时溥因食中毒,疑判官李凝古而杀之。凝古父损,为右散骑常侍,在成都,溥奏凝古与父同谋。田令孜受溥赂,令御史台鞫之。侍卸史王华为损论冤,令孜矫诏移损下神策狱,华拒而不遣。萧遘奏:“李凝古行毒,事出暖昧,已为溥所杀,父损相别数年,声问不通,安得诬以同谋!溥恃功乱法,陵蔑朝廷,欲杀天子侍臣;若徇其欲,行及臣辈,朝廷何以自立!”由是损得免死,归田里。时令孜专权,群臣莫敢迕视,惟遘屡与争辩,朝廷倚之。
- 诗句解释:感化节度使时溥因为吃了中毒的食物,怀疑判官李凝古和他一起谋害了他。
- 译文:感化节度使时溥因为食物中毒,怀疑判官李凝古和自己合谋。
- 关键词注释:时溥 - 即时溥,是当时的一个官员,因食中毒导致怀疑他人谋害。
- 赏析:此句描述了时溥因食物中毒后的猜疑心理及其后续的行动。他对李凝古的不信任导致了对他个人的指控,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调查和法律程序。这一事件凸显了时溥的独断和不公正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严重性。
{None}
{译文:在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五月,唐朝以湖南观察使闵勖暂时兼任镇守之职。}
{注释1:资治通鉴: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记载了从上古到五代十国的兴衰历史。}
{注释2:卷二百五十五:表示《资治通鉴》的第二百五十五卷,是其中的一部分。}
{注释3:唐纪七十一:表示《资治通鉴》中关于唐朝部分的某一年号为“唐纪”,其中“七十一”指的是该年的历史年份。}
{注释4:五年有奇:意为五年多一些,约四年零一年左右。有奇,即有余数。}
{译文:刘汉宏率十余万军队出西陵,计划攻打董昌。}
{注释5:戊午,钱镠:指在特定的日子,钱镠率领军队逆战,并大败刘汉宏的军队。西陵,地名;戊午,天干地支纪年的一天。}
{译文:钱镠渡过长江与刘汉宏进行战斗,结果将其大败,刘汉宏改变装束后持刀逃跑。}
{注释6:己未,汉宏收余众四万又战:指刘汉宏在战败之后,集合剩余的四万军队再次发起挑战。}
{译文:钱镠再次攻破刘汉宏的军队,并将其弟弟刘汉容及将领辛约斩杀。}
{注释7:秦宗权围许州:秦宗权带领军队包围了许州。秦宗权,唐朝时期的地方军阀。}
{译文:十二月,秦宗权的军队来到兴元,逐出了节度使牛勖,牛勖逃往龙州西山。}
{注释8:感化节度使时溥因食中毒:指感化节度使时溥因为食物中毒而怀疑其判官李凝古。}
{译文:时溥因怀疑李凝古而杀害了李凝古。时溥,唐朝时期的地方军阀之一。}
{译文:田令孜受时溥贿赂,让御史台对李凝古进行审讯。}
{注释9:侍卸史王华:指当时的一个御史大夫。侍、卸同义,卸指卸任或卸甲,这里指御史大夫。}
{译文:王华为时溥辩护,称李凝古与其父一同策划谋害朝廷官员,因此不应被冤枉致死。}
{注释10:田令孜矫诏移损下神策狱:指田令孜伪造皇帝圣旨,将时溥所杀的李凝古转移到了神策狱中。田令孜,唐朝时期宦官。}
{译文:王华为时溥辩解,指出田令孜此举是违法之举,并要求严惩田令孜。}
{注释11:萧遘奏:“李凝古行毒,事出暧昧,已为溥所杀”:萧遘上奏说:“李凝古实施了毒药谋杀,事情真相不明,已被时溥所杀。”萧遘,唐代官员。}
{译文:由于李凝古已被时溥所杀,因此无法证明其罪行。}
{注释12:溥恃功乱法,陵蔑朝廷:指时溥仗着自己的功劳而胡作非为,蔑视朝廷法纪。溥,时溥。}
{译文:时溥的行为已经严重违背了朝廷的法制,他甚至凌驾于朝廷之上。}
{注释13:欲杀天子侍臣;若徇其欲,行及臣辈:指如果满足他们的欲望,那么连我等臣子也会遭受祸害。时溥想杀掉天子侍臣。徇,顺从。}
{译文:因此时溥请求朝廷顺应自己的意愿行事,以至于连臣子们也会受害。}
{注释14:朝廷倚之:指朝廷大臣们依靠时溥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译文:因此时溥得以在朝廷中独霸一方。}
{注释15:惟遘屡与争辩,朝廷倚之:只有王华为朝廷辩护,使得时溥等人未能得逞。惟,只。}
{译文:王华不断与时溥等人争辩,使得朝廷得以保持独立。}
{注释16:恃功乱法,陵蔑朝廷:指时溥凭借自己的功劳而胡作非为,藐视朝廷法令。恃功,仗着自己的功劳。}
{译文:因此时溥的行为已经严重违背了朝廷的法制,他甚至凌驾于朝廷之上。}
{注释17:欲杀天子侍臣:指如果满足他们的欲望,那么连我等臣子也会遭受祸害。时溥试图杀害朝廷侍臣。}
{译文:因此时溥请求朝廷顺应自己的意愿行事,以至于连臣子们都会受到牵连。}
{注释18:朝廷倚之:指朝廷大臣们依靠王华为自己争取权益。}
{译文:只有王华为朝廷辩护,使得时溥等人未能得逞。}
{译文:然而王华始终坚持正义,多次与时溥等人争辩。}
{注释19:田令孜专权:指宦官田令孜专揽朝政大权。}
{译文:当时朝中大臣不敢违抗田令孜,但王华却屡次与他争辩。}
{注释20:群臣莫敢迕视,惟遘屡与争辩,朝廷倚之:指朝中其他大臣不敢公然违抗田令孜,只有王华不断与之争辩,使得朝廷得以保持独立。}
{译文:其他大臣都不敢公然违抗田令孜,只有王华不断与之争辩,使得朝廷得以保持独立。}
{注释21:惟遘屡与争辩,朝廷倚之:指朝中其他大臣不敢公开违抗田令孜,只有王华不断与之争辩,使得朝廷得以维持独立。}
{译文:其他大臣都不敢公开违抗田令孜,只有王华不断与之争辩。}
{译文:朝廷得以保持独立,没有受到时溥等人的影响。}
{译文:朝廷得以保持独立,没有受到时溥等人的影响。}
{注释22:由是损得免死归田里:由于王华的坚持,李凝古得以免受刑罚而被释放回乡。}
{译文:最终李凝古得以免除死罪,回到故乡生活。}
{注释23:时令孜专权,群臣莫敢迕视:指当时朝中大臣们害怕田令孜的权力,不敢公开违抗他的意愿。时令孜,宦官。}
{注释24:群臣莫敢迕视,惟遘屡与争辩:指其他大臣们不敢公然对抗田令孜,只有王华不断与其争辩。惟,只。}
{译文:其他大臣都害怕田令孜的权力,不敢公开反抗他,只有王华多次与其争辩。}
{注释25:朝廷倚之:指朝廷大臣们依靠王华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朝廷倚之,即朝廷大臣依赖于王华。}
{译文:因此朝廷得以保持独立,没有受到时溥等人的影响。}
{注释26:繇此损得免死归田里:由于王华的坚持,李凝古得以免受刑罚而被释放回许州。}
{译文:最终李凝古得以免除死罪,回到家乡生活。}
{注释27:时溥恃功乱法,陵蔑朝廷:指时溥凭借自己的功劳而肆意妄为,蔑视朝廷法令。恃功,仗着自己的功劳。}
{译文:时溥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朝廷的法制,他甚至凌驾于朝廷之上。}
{注释28:欲杀天子侍臣;若徇其欲,行及臣辈:指时溥想要杀死天子的侍臣,如果他能顺从自己的意愿,那么连我等臣子也会遭到祸害。}
{译文:因此时溥请求朝廷顺应自己的意愿行事,以至于连臣子们也会受到牵连。}
{注释29:朝廷倚之:指朝廷大臣们依靠王华为他们争取权益。}
{译文:只有王华不断为朝廷辩护,使得朝中大臣得以保持独立。}
{注释30:群臣莫敢迕视;惟遘屡与争辩:指朝中其他大臣不敢公开违抗田令孜的命令,只有王华不断与田令孜争论。}
{译文:其他大臣都不敢公然违抗田令孜的命令,只有王华不断与田执中争辩,使得朝中大臣得以保持独立。}
{注释31:群臣莫定听视:指其他大臣们不敢公开违抗田令孜的命令。}
{译文:其他大臣都畏惧田令孜的权势,不敢公开反对他。}
{译文:因此朝廷得以保持独立,没有受到时溥等人的影响。}
{注释32:群臣莫敢迕视,惟遘屡与争辩:指朝中其他大臣不敢公然违抗田令孜的命令,只有王华不断与田令孜争辩。}
{译文:其他大臣都不敢公开违抗田令孜的命令,只有王华不断与田令孜辩论,这使得朝廷得以保持独立。}
{注释33:朝廷倚之:指朝廷大臣们依赖王华为自己争取权益。}
{译文:其他大臣不敢公开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