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将卢瑭屯于万胜,夹汴水而军,以绝汴州运路,硃全忠乘雾袭之,掩杀殆尽。于是蔡兵皆徙就张晊,屯于赤冈,全忠复就击之,杀二万馀人。蔡人大惧,或军中自相惊,全忠乃还大梁,养兵休士。
辛未,高骈密以金遗守者,毕师鐸闻之,壬午,复迎骈入道院,收高氏子弟甥侄十馀人同幽之。
前苏州刺史张雄帅其众自海溯江,屯于东塘,遣其将赵晖入据上元。
毕师鐸之攻广陵也,吕用之诈为高骈牒,署庐州刺史杨行密行军司马,追兵入援。庐江人袁袭说行密曰:“高公昏惑,用之奸邪,师鐸悖逆,凶德参会,而求兵于我,此天以淮南授明公也,趣赴之。”行密乃悉发庐州兵,复借兵于和州刺史孙端,合数千人赴之,五月,至天长。郑汉章之从师鐸也,留其妻守淮口,用之帅众攻之,旬日不克,汉章引兵救之。用之闻行密至天长,引兵归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五十七 · 唐纪七十三
蔡将卢瑭屯于万胜,夹汴水而军,以绝汴州运路,朱全忠乘雾袭之,掩杀殆尽。于是蔡兵皆徙就张晊,屯于赤冈,全忠复就击之,杀二万馀人。蔡人大惧,或军中自相惊,全忠乃还大梁,养兵休士。
辛未,高骈密以金遗守者,毕师鐸闻之,壬午,复迎骈入道院,收高氏子弟甥侄十馀人同幽之。
前苏州刺史张雄帅其众自海溯江,屯于东塘,遣其将赵晖入据上元。
毕师鐸之攻广陵也,吕用之诈为高骈牒,署庐州刺史杨行密行军司马,追兵入援。庐江人袁袭说行密曰:“高公昏惑,用之奸邪,师鐸悖逆,凶德参会,而求兵于我,此天以淮南授明公也,趣赴之。”行密乃悉发庐州兵,复借兵于和州刺史孙端,合数千人赴之,五月,至天长。郑汉章之从师鐸也,留其妻守淮口,用之帅众攻之,旬日不克,汉章引兵救之。用之闻行密至天长,引兵归之。
注释:
- 卢瑭:蔡州将领,驻扎万胜镇,意图切断汴州城的物资运输。
- 朱全忠:即朱温,后来建立了后梁的建立者之一,这里指的是他率领的军队攻击卢瑭的军队。
- 张晊:一个地点名,可能是在此次战役中临时设立的营地。
- 汴水:古代黄河下游支流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开封附近。
- 毕师鐸:唐朝末年的一位将领,与高骈有关联,参与了后续的事件。
- 杨行密:唐朝末期的另一位将领,曾一度控制过扬州一带的地区。
- 吕用之:名字不详,可能是当时某个地区的军事负责人。
- 毕师鐸之攻广陵:指的是毕师鐸所领导的一次针对扬州的攻击行动。
- 天长: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处地理位置名称。
- 郑汉章:一位地方官员,可能因为跟随毕师鐸而被卷入了冲突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段发生在公元887年的唐朝历史事件。事件的起因是蔡州军队将领卢瑭企图通过占领战略位置万胜来阻断汴州城的重要物资供给线,此举直接威胁到了当地的经济和军事平衡。朱全忠,作为唐朝末期的一名重要军事领袖,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诗中详细记录了朱全忠如何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成功击退了卢瑭的侵略。随后,卢瑭被迫转移至张晊处,而毕师鐸则被高骈所信任并委以重任。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较量。
诗中也提及了毕师鐸在攻打广陵时的英勇表现,以及他对高骈的命令的响应。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军事行动,也反映了人物性格和动机。同时,诗中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关键人物和他们的行动,如杨行密、吕用之等,这些都为理解整个事件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
这首诗不仅是对一次具体历史事件的叙述,更通过丰富的细节展现了唐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