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师古攻佛山寨,拨之,自是徐兵不敢出。
李匡威之救王镕也,将发幽州,家人会别,弟匡筹之妻美,匡威醉而淫之。二月,匡威自镇州还,至博野,匡筹据军府自称留后,以符追行营兵。匡威众溃归,但与亲近留深州,进退无所之,遣判官李抱真入奏,请归京师。京师屡更大乱,闻匡威来,坊市大恐,曰:“金头王来图社稷。”士民或窜匿山谷。王镕德其以己故致失地,迎归镇州,为筑第,父事之。
以渝州刺史柳玭为泸州刺史,柳氏自化绰以来,世以孝悌礼法为士大夫所宗。玼御史大夫,上欲以为相。宦官恶之,故久谪于外。玼戒其子弟曰:“凡门地高,可畏不可恃也。立身行己,一事有失,是得罪重于他人,死无以见先人于地下,此其所以可畏也。门高则骄心易生,族盛则为人所嫉;懿行实才,人未之信,小有玼,众皆指之。此其所以不可恃也。故膏梁子弟,学宜加勤,行宜加励,仅得比他人耳!”

译文:

庞师古进攻佛山寨,攻克了它,从这以后徐兵再也不敢出击。李匡威救援王镕时,将要出发,但家人告别,他的弟弟李匡筹的妻子很美,李匡威喝醉酒后与她发生了奸情。二月,李匡威从镇州返回,到达博野县,李匡筹占据军府自称留后,用符节命令行营兵撤退。李匡威的部队溃散而回,只与亲近的人留在深州,进进退退没有去处,派判官李抱真入京奏请,请求回到京师。京师多次遭受大乱,听说李匡威来了,坊市都很恐慌,说“金头王来图谋社稷。”百姓士人有的逃藏到山谷。王镕因为李匡威因自己的缘故失去地盘,迎接他回到了镇州,为他建造住宅,对他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和侍奉。

唐文宗任命渝州刺史柳玭为泸州刺史,柳氏自柳化绰以来,世代以孝悌礼法为士大夫所尊崇。御史大夫任玼,唐文宗想要任命他为宰相。但是宦官讨厌他,因此长期把他贬谪在外。任玼告诫他的子弟们说:“凡是门第高贵,可以敬畏但不能依赖。立身行事,有一件事失当,就比他人得罪更严重,死后无法见先人于地下,这是他们之所以可畏的原因。门庭高贵则容易产生骄慢之心,家族繁盛则容易受到别人的嫉妒;如果行为操守实际才能不为人信赖,即使有一点点过失,众人都会指责他。这也是他们不能依赖的原因。所以富贵人家的子弟应该更加勤奋学习,努力修行,仅仅能和他人相当就可以了。”

赏析:

此诗是《资治通鉴》中的一部分,主要记录了李匡威在王镕的帮助下收复失地并最终回归京师的过程。诗中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的惶恐不安以及朝廷中的纷争和矛盾。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性弱点的揭示。

这首诗的主题是围绕着李匡威收复失地并回归京师这一事件展开的。诗人通过对事件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态。例如,李匡威在出征前的家庭告别场景,展示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对亲情的珍视;而在李匡威归途中,坊市的恐慌和人们的惊慌失措,则反映了社会的混乱和不安。这些细节都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紧张感和戏剧性。

诗中对于人物的描绘也非常生动形象。例如,李匡威的兄弟李匡筹妻子的美色引发的丑闻,以及李匡威在军队中的失态行为,都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此外,诗中还通过李匡威与王镕的关系,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表现力。例如,“金头王来图谋社稷”这句话,既表达了人们对李匡威归来的恐慌和不安,又揭示了李匡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种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和思考人生的机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