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忠闻友宁死,自将兵二十万昼夜兼行赴之。秋,七月,壬子,至临朐,命诸将攻青州。王师范出战,汴兵大破之。王茂章闭垒示怯,伺汴兵稍懈,毁栅而出,驱驰疾战,战酣退坐,召诸将饮酒,已而复战。全忠登高望见之,问降者,知为茂章,叹曰:“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至晡,汴兵乃退。茂章度众寡不敌,是夕,引军还。全忠遣曹州刺史杨师厚追之,及于辅唐。茂章命先锋指挥使李虔裕将五百骑为殿,虔裕殊死战,师厚擒而杀之。师厚,颍州人也。张训闻茂章去,谓诸将曰:“汴人将至,何以御之?”诸将请焚城大掠而归。训曰:“不可。”封府库,植旗帜于城上,遣羸弱居前,自以精兵殿其后而去。全忠遣左踏白指挥使王檀攻密州,既至,望旗帜,数日乃敢入城。见府库城邑皆完,遂不复追。训全军而还。全忠以檀为密州刺史。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 · 唐纪八十全忠闻友宁死,自将兵二十万昼夜兼行赴之。秋,七月,壬子,至临朐,命诸将攻青州。王师范出战,汴兵大破之。王茂章闭垒示怯,伺汴兵稍懈,毁栅而出,驱驰疾战,战酣退坐,召诸将饮酒,已而复战。全忠登高望见之,问降者,知为茂章,叹曰:“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至晡,汴兵乃退。茂章度众寡不敌,是夕,引军还。全忠遣曹州刺史杨师厚追之,及于辅唐。茂章命先锋指挥使李虔裕将五百骑为殿,虔裕殊死战,师厚擒而杀之。师厚,颍州人也。张训闻茂章去,谓诸将曰:“汴人将至,何以御之?”诸将请焚城大掠而归。训曰:“不可。”封府库,植旗帜于城上,遣羸弱居前,自以精兵殿其后而去。全忠遣左踏白指挥使王檀攻密州,既至,望旗帜,数日乃敢入城。见府库城邑皆完,遂不复追。训全军而还。全忠以檀为密州刺史。

译文:
在秋季的一个清晨,也就是七月初一这一天,朱全忠率领着他的军队,携带着二十万大军,不分昼夜地奔赴战场。当夜幕降临时,朱全忠终于到达了临朐县的临朐。他命令手下的将领们全力攻打青州。面对朱全忠的大军,王师范决定亲自出马迎战。战斗一触即发,两军对峙。

在战斗中,王茂章采取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策略:他故意关闭自己的营垒,显示出自己军队的胆怯。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诱敌军放松警惕。果然,汴军的士气开始出现松懈的迹象。于是,王茂章抓住机会,下令士兵摧毁营垒,然后迅速冲出战场进行激烈的战斗。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选择返回营地休息,同时召集将领们喝酒庆祝。

就在大家以为战事已经结束的时候,王茂章却再次率军出击。朱全忠登上高处,远远地看到了这一幕。他立即询问投降的人,得知王茂章就是那个让朱全忠为之头疼的人。朱全忠感叹道:“如果让我拥有这样一位将领,那么天下恐怕就没有什么可以平定的了。”最终,在傍晚时分,朱全忠的部队撤退了。

王茂章意识到了自己的劣势,当天晚上就带领军队撤回。朱全忠派遣曹州刺史杨师厚追击他们,双方在辅唐相遇。王茂章命令他的先锋指挥使李虔裕率领五百骑兵殿后,而他本人则亲自领头冲锋。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李虔裕仍然奋勇作战到底。最终杨师厚成功抓获并杀死了李虔裕。

这次失败让王茂章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他决定不再采取任何主动的攻击行动,而是采取了防守策略。他将仓库里的物资全部收集起来,并在城头上插上旗帜作为标志。然后他选择派出一些体弱的士兵在前面开路,而他自己带领精锐部队殿后撤退。朱全忠看到这种情形后,决定不追击了,而是让王茂章继续撤退。

在退回的路上,王茂章成功地避开了汴军的追击。他不仅没有受到损失,反而还带着剩余的军队和物资安全返回了洛阳。朱全忠为了表彰王茂章的英勇表现,决定提升他为密州刺史。

赏析:
本诗描述了唐朝末年一场著名的战役——青州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描绘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将领们的英勇奋战以及战略战术的应用,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性。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不同将领的不同性格和决策风格。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整首诗生动而富有张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充满硝烟与血雨的战场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