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赵匡明至成都,王建以客礼遇之。
昭宗之丧,朝廷遣告哀使司马卿宣谕王建,至是始入蜀境。西川掌书记韦庄为建谋,使武定节度使王宗绾谕卿曰:“蜀之将士,世受唐恩,去岁闻乘舆东迁,凡上二十表,皆不报。寻有亡卒自汴来,闻先帝已罹硃全忠弑逆。蜀之将士方日夕枕戈,思为先帝报仇。不知今兹使来以何事宣谕?舍人宜自图进退。”卿乃还。
庚辰,吴武忠王杨行密薨,将佐共请宣谕使李俨承制授杨渥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郡王。
柳璨、蒋玄晖等议加硃全忠九锡,朝士多窃怀愤邑,礼部尚书苏循独扬言曰:“梁王功业显大,历数有归,朝廷速宜揖让。”朝士无敢违者。辛巳,以全忠为相国,总百揆。以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天雄、武顺、佑国、河阳、义武、昭义、保义、戎昭、武定、泰宁、平庐、忠武、匡国、镇国、武宁、忠义、荆南等二十一道为魏国,进封魏王,仍加九锡。全忠怒其稽缓,让不受。十二月,戊子,命枢密使蒋玄晖赍手诏诣全忠谕指。癸巳,玄晖自大梁还,言全忠怒不解。甲午,柳璨奏称:“人望归梁王,陛下释重负,今其时也。”即日遣璨诣大梁达传禅之意,全忠拒之。初,璨陷害朝士过多,全忠亦恶之。璨与蒋玄晖、张廷范朝夕宴聚,深相结,为全忠谋禅代事。何太后泣遣宫人阿秋、阿虔达意玄晖,语以他日传禅之后,求子母生全。王殷、赵殷衡谮玄晖,云“与柳璨、张廷范于积善宫夜宴,对太后焚香为誓,期兴复唐祚。”全忠信之,乙未,收玄晖及丰德库使应顼、御厨使硃建武系河南狱;以王殷权知枢密,赵殷衡权判宣徽院事。全忠三表辞魏王、九锡之命。丁酉,诏许之,更以为天下兵马元帅,然全忠已修大梁府舍为宫阙矣。是日,斩蒋玄晖,杖杀应顼、硃建武。庚子,省枢密使及宣徽南院使,独置宣徽使一员,以王殷为之,赵殷衡为副使。辛丑,敕罢宫人宣传诏命及参随视朝。追削蒋玄晖为凶逆百姓,令河南揭尸于都门外,聚众焚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唐纪八十一》是唐代的一部重要史书,由北宋的司马光所著。全书记载了从甲子年(公元904年)五月起至柔兆摄提格止的一年有余的历史。本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昭宗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紧张关系及外部的压力。

诗句释义如下:

  • “壬申”:指壬申日,即五月十五日。这是赵匡明到达成都的时间点。
  • 赵匡明:五代时期前蜀国的开国皇帝王建的臣子,他作为客人的身份受到王建的接待。
  • 客礼遇之:表示王建对赵匡明的尊重和优待,如同对待贵客一样。
  • 昭宗之丧:昭宗是唐朝末代皇帝李晔的谥号,他的去世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 朝廷遣告哀使: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哀悼昭宗的去世。
  • 司马卿宣谕王建:司马卿被任命为告哀使,负责向王建传达朝廷的哀悼之意。
  • 西川掌书记韦庄:韦庄担任王建的西川掌书记,为王建出谋划策。
  • 武定节度使王宗绾:武定节度使是王建任命的官员,负责传达朝廷的旨意。
  • 亡卒自汴来:亡卒指的是士兵或士卒,他们可能来自汴京(今河南开封)。
  • 先帝已罹朱全忠弑逆:先帝指的是昭宗,他被朱全忠所害。
  • 蜀之将士方日夕枕戈:蜀地的士兵日夜枕戈待旦,准备为昭宗复仇。
  • 舍人宜自图进退:暗示朝廷中的其他大臣应考虑自己的进退之计。

这首诗通过对昭宗去世时朝廷遣使者向王建传达哀悼的场景的描述,展现了当时政治斗争的紧张气氛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兴亡、英雄豪杰的感慨以及对忠诚与背叛的思考。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