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丙戌朔,以硃全忠为诸道兵马元帅,别开幕府。是日,全忠部署将士,将归大梁,忽变计,欲乘胜击淮南。敬翔谏曰:“今出师未逾月,平两大镇,辟地数千里,远近闻之,莫不震慑。此威望可惜,不若且归息兵,俟衅而动。”不听。
改昭信军为戎昭军。仍割均州隶之。
辛卯,硃全忠发襄州。壬辰,至枣阳,遇大雨。自申州抵光州,道险狭涂潦,人马疲乏,士卒尚未冬服,多逃亡。全忠使人谓光州刺史柴再用曰:“下,我以汝为蔡州刺史;不下,且屠城!”再用严设守备,戎服登城,见全忠,拜伏甚恭,曰:“光州城小兵弱,不足以辱王之威怒。王苟先下寿州,敢不从命。”全忠留其城东旬日而去。
起居郎苏楷,礼部尚书循之子也,素无才行,乾宁中登进士第,昭宗覆试黜之,仍永不听入科场。甲午,楷帅同列上言:“谥号美恶,臣子不得而私,先帝谥号多溢美,乞更详议。”事下太常,丁酉,张廷范奏改谥恭灵庄愍孝皇帝,庙号襄宗,诏从之。

资治通鉴·唐纪八十一(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五)}

译文:

在十月的一个清晨,朱全忠决定出兵攻打淮南,以图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命令他的部将张汉瑜作为先锋,并准备亲自带领更多的军队去支援淮南。然而,就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朱全忠接到了昭宗被谋杀的消息,这个消息让他感到震惊和愤怒。

赏析:

  • 朱全忠的战略决策:朱全忠的这一决定显示了他的野心和权力欲,他希望通过军事行动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基础,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同时,这也体现了他在面对重大危机时的果断和决绝,选择直接采取行动而不是等待或观望。
  • 昭宗之死对局势的影响:昭宗的死亡无疑给了朱全忠极大的打击和机会。他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同时也可能引发其他势力的反弹。这种局势的变化给未来的军事和政治活动带来了不确定性,也使得整个朝廷更加动荡不安。

诗句:

  1. “朱全忠是宋州砀山人”:这句话揭示了朱全忠的出身背景。
  2. “后梁太祖(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即朱温,归唐后赐名朱全忠”:这句话描述了朱全忠的历史身份和改名的原因,以及他在归唐后的正式称号。
  3. “朱全忠听到朱友恭等杀死昭宗的消息”:这句话描述了朱全忠得知其仇敌杀害皇帝的消息后的反应。
  4. “朱全忠到达东都洛阳,伏在昭宗的灵柩上恸哭流涕;又进见昭宣帝,自陈杀死昭宗不是自己的心意。”:这句话描述了朱全忠在得知昭宗死亡的消息后,对皇帝的哀悼和对自身行为的辩解。
  5. “朱全忠在魏州城东扎营数十天,将要北上巡视行营,恰巧天雄牙将史仁遇作乱,聚众数万,占据高唐,自称天雄留后,天雄巡内各县多数响应他。”:这句话描述了朱全忠的军事行动和遭遇的挑战。
  6. “朱全忠把军队移入魏州城内,派遣使者召唤行营兵回来攻高唐;行营兵到达历亭,其中的魏兵作乱,与史仁遇相呼应。”:这句话描述了朱全忠如何应对叛乱和调动军队的过程。

本诗通过一系列描述朱全忠的军事行动、个人情感以及对历史的处理方式,展现了他的野心、决断力及复杂的内心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