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岩遣客省使刘瑭使于吴,告即位,且劝吴王称帝。
闰月,戊申,蜀主以判内枢密院庾凝绩为吏部尚书、内枢密使。
十一月,丙子朔,日南至,蜀主祀圜丘。
晋王闻河冰合,曰:“用兵数岁,限一水不得渡,今冰自合,天赞我也。”亟如魏州。
蜀主以刘知俊为都招讨使,诸将皆旧功臣,多不用其命,且疾之,故无成功。唐文扆数毁之,蜀主亦忌其才,尝谓所亲曰:“吾老矣,知俊非尔辈所能驭民。”十二月,辛亥,收知俊,称其谋叛,斩于炭市。
癸丑,蜀大赦,改明年元曰光天。
壬戌,以张宗奭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帝论平庆州功,丁卯,以左龙虎统军贺瑰为宣义节度使、同平章事,寻以为北面行营招讨使。
戊辰,晋王畋于朝城。是日,大寒,晋王视河冰已坚,引步骑稍度。梁甲士三千戍杨刘城,缘河数十里,列栅相望,晋王急攻,皆陷之。进攻杨刘城,使步卒斩其鹿角,负葭苇塞堑,四面进攻,即日拔之,获其守将安彦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 · 后梁纪五》
越王岩遣客省使刘瑭使于吴,告即位,且劝吴王称帝。闰月,蜀主以判内枢密院庾凝绩为吏部尚书、内枢密使。十一月,晋王闻河冰合,曰:“用兵数岁,限一水不得渡,今冰自合,天赞我也。”亟如魏州。蜀主以刘知俊为都招讨使,诸将皆旧功臣,多不用其命,且疾之,故无成功。唐文扆数毁之,蜀主亦忌其才,尝谓所亲曰:“吾老矣,知俊非尔辈所能驭民。”十二月,收知俊,称其谋叛,斩于炭市。癸丑,蜀大赦,改明年元曰光天。壬戌,以张宗奭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译文:
在越王岩的派遣下,客省使刘瑭前往吴国,告知自己的即位之事,并劝说吴王称帝。闰月时,后蜀主任命判内枢密院庾凝绩为吏部尚书和内枢密使。到了十一月,晋王听说河水结冰,说:“我们多年征战,一直不能渡过黄河,现在冰自己结成了,这是上天帮助我们。”于是急速前往魏州。后蜀主任命刘知俊为都招讨使,但其他将领都是过去的功臣,大多不听命令,而且嫉妒他的才能。因此,他未能取得任何成功。唐文扆多次诋毁他,后蜀主也忌惮他的才能,曾对亲近的人说:“我老了,刘知俊不是你们这些人能驾驭的民众。”十二月中旬,后蜀主捕获了刘知俊,声称他谋反,并在炭市将其斩首。十六日,后蜀宣布大赦,将新年的年号改为“光天”。十八日,任命张宗奭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由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这部巨著以其详实的史事记载和深刻的历史见解,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本节通过对《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 · 后梁纪五》的分析,旨在深入理解后梁末年的政治动荡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
在分析中,我们首先注意到后梁末年的政权更迭。越王岩派遣刘瑭作为客省使出使吴国,并试图说服吴王自立为皇帝。这一举动不仅反映了当时割据势力之间的政治斗争,也揭示了后梁政权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随后,蜀主即位并任命了一系列官员,这些决策反映了后梁末年的人事调整和政治格局的变化。
关于晋国(即晋王)的策略与行动,显示出其对于战略时机的把握和对自然条件变化的利用。当晋王得知黄河结冰可以渡河时,果断采取行动,迅速向魏州进发。这一决策不仅展现了晋王的军事智谋,也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敏锐洞察。然而,晋王的行动并未得到所有将领的支持或认同,这反映出军队内部的分裂与矛盾。
后蜀主对于刘知俊的处理方式,以及他对人才的忌惮态度,揭示了后梁末年政治斗争的另一面。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后蜀主在面对异己力量时的残酷和不宽容,这种政策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和国家的衰退。
通过对《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 · 后梁纪五》的详细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复杂的政治局面如何在不同势力之间交织、碰撞和发展。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权谋策略,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