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汉以尚书左丞倪曙同平章事。
辰、溆蛮侵楚,楚宁远节度副使姚彦章讨平之。
均王下龙德二年(壬午,公元九二二年)
春,正月,壬午朔,王都省王处直于西第,处直奋拳殴其胸,曰:“逆贼,我何负于汝!”既无兵刃,将噬其鼻,都掣袂获免。未几,处直忧愤而卒。
甲午,晋王至新城南,候骑白契丹前锋宿新乐,涉沙河而南;将士皆失色,士卒有亡去者,主将斩之不能止。诸将皆曰:“虏倾国而来,吾众寡不敌;又闻梁寇内侵,宜且还师魏州以救根本,或请释镇州之围,西入井陉避之。”晋王犹豫未决,中门使郭崇韬曰:“契丹为王郁所诱,本利货财而来,非能救镇州之急难也。王新破梁兵,威振夷、夏,契丹闻王至,心沮气索,苟挫其前锋,遁走必矣。”李嗣昭自潞州至,亦曰:“今强敌在前,吾有进无退,不可轻动以摇人心。”晋王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契丹其如我何!吾以数万之众平定山东,今遇此小虏而避之,何面目以临四海!”乃自帅铁骑五千先进。至新城北,半出桑林,契丹万馀骑见之,惊走。晋王分军为二逐之,行数十里,获契丹主之子。时沙河桥狭冰薄,契丹陷溺死者甚众。是夕,晋王宿新乐。契丹主车帐在定州城下,败兵至,契丹举众退保望都。晋王至定州,王都迎谒于马前,宴于府第,请以爱女妻王子继岌。戊戌,晋王引兵趣望都,契丹逆战,晋王以亲军千骑先进,遇奚酋秃馁五千骑,为其所围。晋王力战,出入数四,自午至申不解。李嗣昭闻之,引三百骑横击之,虏退,王乃得出。因纵兵奋击,契丹大败,逐北至易州。会大雪弥旬,平地数尺,契丹人马无食,死者相属于道。契丹主举手指天,谓卢文进曰:“天未令我至此。”乃北归。晋王引兵蹑之,随其行止,见其野宿之所,布稿于地,回环方正,皆如编剪,虽去,无一枝乱者,叹曰:“虏用法严乃能如是,中国所不及也。”晋王至幽州,使二百骑蹑契丹之后,曰:“虏出境即还。”骑恃勇追击之,悉为所擒,惟两骑自它道走免。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一·后梁纪六
解析
- 诗句原文与注释:
- “是岁,汉以尚书左丞倪曙同平章事。”
- 注解:“这一年,后梁任命尚书左丞倪曙担任同平章事。”
- “辰、溆蛮侵楚,楚宁远节度副使姚彦章讨平之。”
- 注解:“辰州和溆州的蛮族侵犯楚国边境,楚国的宁远节度副使姚彦章平定了这次侵扰。”
- “均王下龙德二年(壬午,公元九二二年)。”
- 注解:“均王在龙德二年(壬午年,公元922年)。春,正月,壬午朔,王都省王处直于西第,处直奋拳殴其胸,曰:‘逆贼,我何负于汝!’”
- 注释说明:“在春天的正月初一,晋王李存勖到王处直的住所拜访,王处直挥拳打他,说:‘你是逆贼,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
- “甲午,晋王至新城南,候骑白契丹前锋宿新乐,涉沙河而南;将士皆失色,士卒有亡去者,主将斩之不能止。诸将皆曰:‘虏倾国而来,吾众寡不敌;又闻梁寇内侵,宜且还师魏州以救根本,或请释镇州之围,西入井陉避之。’晋王犹豫未决,中门使郭崇韬曰:‘契丹为王郁所诱,本利货财而来,非能救镇州之急难也。王新破梁兵,威振夷、夏,契丹闻王至,心沮气索,苟挫其前锋,遁走必矣。李嗣昭自潞州至,亦曰:“今强敌在前,吾有进无退,不可轻动以摇人心。”晋王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契丹其如我何!吾以数万之众平定山东,今遇此小虏而避之,何面目以临四海!”乃自帅铁骑五千先进。至新城北,半出桑林,契丹万馀骑见之,惊走。晋王分军为二逐之,行数十里,获契丹主之子。时沙河桥狭冰薄,契丹陷溺死者甚众。”
- 注释说明:“三月十五日,晋王李存勖率领五万精锐骑兵率先进入新城。当他们抵达新城以北时,发现契丹军队已经撤退了一半。面对这种情况,晋王决定分兵两路追赶契丹军队,一路由郭崇韬率领追击契丹前锋,一路由李嗣昭率领追击契丹大军。经过数十里的追逐,晋王终于抓住了契丹皇帝的儿子。此时沙河桥过于狭窄且结满了冰,契丹军队陷入了混乱之中,许多人被冰水淹没而死。当夜幕降临时,晋王驻扎在新乐城下。”
- 赏析:
- 背景与起因:这首诗描述的是后梁时期,由于契丹入侵导致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和心理战。从诗中可以看出,契丹军队在数量上占优,但最终被晋王李存勖以智谋和勇气击败。
-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胜利的喜悦。通过描绘晋王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对契丹军队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 语言艺术: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乘彼垝垣”,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主题思想: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勇气和智慧的赞美。它展示了即使在困境中,只要有正确的策略和决心,就有可能克服困难并取得胜利。
这首《资治通鉴》中的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历史理解能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