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葬贞简太后于坤陵。
蜀主闻王宗勋等败,自利州倍道西走,断桔柏津浮梁;使中书令、判六军诸卫事王宗弼将大军守利州,且令斩王宗勋等三招讨。李绍琛昼夜兼行趣利州。蜀武德留后宋光葆遗郭崇韬书,“请唐兵不入境,当举巡属内附;苟不如约,则背城决战以报本朝。”崇韬复书抚纳之。己丑,魏王继岌至兴州,光葆以梓、绵、剑、龙、普五州,武定节度使王承肇以洋、蓬、壁三州,山南节度使兼侍中王宗威以梁、开、通、渠、麟五州,阶州刺史王承岳以阶州,皆降。承肇,宗侃之子也。自馀城镇皆望风款附。
天雄节度使王承休与副使安重霸谋掩击唐军,重霸曰:“击之不胜,则大事去矣。蜀中精兵十万,天下险固,唐兵虽勇,安能直度剑门邪!然公受国恩,闻难不可不赴,愿与公俱西。”承休素亲信之,以为然。重霸请赂羌人买文、扶州路以归;承休从之,使重霸将龙武军及所募兵万二千人以从。将行,州人饯于城外。承休上道,重霸拜于马前曰:“国家竭力以得秦、陇,若从开府还朝,谁当守之!开府行矣,重霸请为公留守。”承休业已上道,无如之何,遂与招讨副使王宗汭自文、扶而南。其地皆不毛,羌人抄之,且战且行,士卒冻馁,比至茂州,馀众二千而已。重霸遂以秦、陇来降。
诗句:戊子,葬贞简太后于坤陵。{注释}
{“译文”: “戊子日,后唐帝在坤陵安葬了贞简太后。”,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后唐帝在一个特定的日期(戊子日)进行的一场重要的丧葬活动,即安葬他的祖母——贞简太后。这个事件对于后唐帝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贞简太后是他在位的支持者之一,她的去世可能会对他的统治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后唐帝对这个丧礼的重视,以及他对于祖母逝世的悲痛和哀悼之情。”}
诗句:蜀主闻王宗勋等败,自利州倍道西走,断桔柏津浮梁;使中书令、判六军诸卫事王宗弼将大军守利州,且令斩王宗勋等三招讨。李绍琛昼夜兼行趣利州。蜀武德留后宋光葆遗郭崇韬书,“请唐兵不入境,当举巡属内附;苟不如约,则背城决战以报本朝。”崇韬复书抚纳之。{注释}
{“译文”: “蜀主听说王宗勋等人战败的情况,自己从利州抄近路向西逃跑,阻断桔柏津浮桥上的桥梁。命令中书令、判六军诸卫事王宗弼率领大军驻守利州,并下令斩杀王宗勋等三名将领。李绍琛连夜兼程赶往利州。蜀武德留后宋光葆给郭崇韬写信,请求唐兵不要进入境内,应当向边境集结归顺;如果唐朝没有按照约定办事,那么将会在城池上背城一战来回报本朝。”}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在蜀主得知王宗勋等人战败的消息后,他采取了一种非常果断的行动。他决定从利州抄近路向西逃跑,并且不惜切断桔柏津浮桥上的桥梁,以便让敌军无法继续追击。同时,他还指示王宗弼率领大军驻守利州,并下令斩杀了三名将领,以阻止敌军的进攻。这种果断和坚决的态度,显示了蜀主对局势的严重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也显示出他对胜利的渴望和决心。”}
诗意:天雄节度使王承休与副使安重霸谋划掩击唐军,重霸曰:“击之不胜,则大事去矣。蜀中精兵十万,天下险固,唐兵虽勇,安能直度剑门邪!然公受国恩,闻难不可不赴,愿与公俱西。”承休素亲信之,以为然。重霸请赂羌人买文、扶州路以归;承休从之,使重霸将龙武军及所募兵万二千人以从。将行,州人饯于城外。承休上道,重霸拜于马前曰:“国家竭力以得秦、陇,若从开府还朝,谁当守之!开府行矣,重霸请为公留守。”承休业已上道,无如之何,遂与招讨副使王宗汭自文、扶而南。其地皆不毛,羌人抄之,且战且行,士卒冻馁,比至茂州,馀众二千而已。重霸遂以秦、陇来降。{注释}
{“译文”: “天雄节度使王承休与副使安重霸谋划攻击唐军,安重霸说:“如果不成功的话,那么大好的机会就会失去。蜀中有精锐的军队一百万,天下地势险要坚固,虽然唐军勇猛,但也不能直接穿越剑门关。然而您受到国家的恩惠,听到有危难的事情不能不前往,希望与您一起前去!”王承休一向亲近信任他,认为他说的对。安重霸请求贿赂羌人买文、扶州的路回去;王承休听从了他,让他带领龙武军以及他所招募的一万多士兵跟随着他一起前行。将要出发的时候,州人在城外为他送行。王承休上路后,安重霸跪拜在他的马前说:“国家竭尽全力才得到秦、陇,如果随我回到朝廷,谁会守卫这些地方呢?我已经走了,请让我做您的留守。”王承休已经出发了,没有办法改变,于是与招讨副使王宗汭从文州、扶州向南行进。那里都是不毛之地,羌人抄掠他们,并且边走边打,士兵们受冻受饿疲惫不堪,到达茂州时只剩两千人左右。后来安重霸就带着秦、陇地区投降。”,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王承休和副使安重霸计划攻击唐军的详细情况。安重霸向王承休表示,如果不成功的话,那么大好的机会就会失去。接着,他请求贿赂羌人购买文州、扶州的路回家乡,得到了王承休的支持。然后,他带领部队出发了。在行军过程中,尽管遭遇羌人的袭击和士兵的冻饿,但他们依然坚持下去。最后,他们到达了茂州,只剩下两千名士兵。最后,安重霸选择了投降秦国和陇州,这显示了他坚定的决心和对国家忠诚的态度。”}
诗句:”蜀主闻王宗勋等败,自利州倍道西走,断桔柏津浮梁;使中书令、判六军诸卫事王宗弼将大军守利州,且令斩王宗勋等三招讨。李绍琛昼夜兼行趣利州。蜀武德留后宋光葆遗郭崇韬书,“请唐兵不入境,当举巡属内附;苟不如约,则背城决战以报本朝。”崇韬复书抚纳之。”{注释}{“译文”: “蜀主听说王宗勋等人战败的情况,自己从利州抄近路向西逃跑,阻断桔柏津浮桥上的桥梁;命令中书令、判六军诸卫事王宗弼率领大军驻守利州,并下令斩杀了三名将领。李绍琛连夜兼程赶往利州。蜀武德留后宋光葆给郭崇韬写信,请求唐兵不要进入境内,应当向边境集结归顺;如果唐朝没有按照约定办事,那么将会在城池上背城一战来回报本朝。”}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后唐帝面对蜀主的背叛和他的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蜀主在得知王宗勋等人的失败后,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冒险的道路——自利州出发,试图切断桔柏津浮桥上的桥梁,以此来阻止唐军的追击。同时,他也下达了指令,要求王宗弼率领大军坚守利州,并下令斩杀了三名将领以示决心。这一行为展示了蜀主的坚决和果敢,同时也暴露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另一方面,李绍琛的行动也体现了唐军的迅速和坚决,他不顾个人风险,连夜兼程赶往利州支援。宋光葆的信函则表达了他对归顺的渴望,希望能够避免战争,寻求和平解决争端。”}
诗意:诗中的后唐帝面临重大挑战——蜀主的背叛和王宗勋等人的战斗失败。蜀主为了阻止唐军的追击,决定采取大胆的策略——切断桔柏津浮桥上的桥梁。他派遣王宗弼率领大军守护利州,并命令斩杀三名将领以示决心。与此同时,李绍琛和宋光葆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李绍琛连夜赶路抵达利州以支持唐军,而宋光葆则写信给郭崇韬表达他的归顺愿望。这些行动都表明了各方对于战争的不同态度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