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排陈斩斫使李绍琛与李严将骁骑三千、步兵万人为前锋,招讨判官陈乂至宝鸡,称疾乞留。李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惧难则止。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摇,宜斩以徇!”由是军中无敢顾望者。乂,蓟州人也。
癸亥,蜀主引兵数万发成都,甲子,至汉州。武兴节度使王承捷告唐兵西上,蜀主以为群臣同谋沮己,犹不信,大言曰:“吾方欲耀武。”遂东行。在道与群臣赋诗,殊不为意。
丁丑,李绍琛攻蜀威武城,蜀指挥使唐景思将兵出降;城使周彦禋等知不能守,亦降。景思,秦州人也。得城中粮二十万斛。绍琛纵其败兵万馀人逸去,因倍道趣凤州,李严飞书以谕王承捷。李继严竭凤翔蓄积以馈军,不能充,人情忧恐。郭崇韬入散关,指其山曰:“吾辈进无成功,不复得还此矣。当尽力一决。今馈运将竭,宜先取凤州,因其粮。”诸将皆言蜀地险固,未可长驱,宜按兵观衅。崇韬以问李愚,愚曰:“蜀人苦其主荒淫,莫为之用。宜乘其人情崩离,风驱霆击,彼皆破胆,虽有险阻,谁与守之!兵势不可缓也。”是日李绍琛告秉,崇韬喜,谓李愚曰:“公料敌如此,吾复何忧!”乃倍道而进。戊寅,王承捷以凤、兴、文、扶四州印节迎降,得兵八千,粮四十万斛。崇韬曰:“平蜀必矣!”即以都统牒命承捷摄武兴节度使。己卯,蜀主至利州,威武败卒奔还,始信唐兵之来。王宗弼、宋光嗣言于蜀主曰:“东川、山南兵力尚完,陛下但以大军扼利州,唐人安敢悬兵深入!”从之。庚辰,以随驾清道指挥使王宗勋、王宗俨、兼侍中王宗昱为三招讨,将兵三万逆战。从驾兵自绵、汉至深渡,千里相属,皆怨愤,曰:“龙武军粮赐倍于它军,它军安能御敌!”李绍琛等过长举,兴州都指挥使程奉琏将所部兵五百来降,且请先治桥栈以俟唐军,由是军行无险阻之虞。辛巳,兴州刺史王承鉴弃城走,绍琛等克兴州,郭崇韬以唐景思摄兴州刺史。乙酉,成州刺史王承朴弃城走。李绍琛等与蜀三招讨战于三泉,蜀兵大败,斩首五千级,馀众溃走。又得粮十五万斛于三泉,由是军食优足。
诗句:李继严竭凤翔蓄积以馈军,不能充,人情忧恐。
译文:郭崇韬进入了散关,指着那座山说:“我们这次进发没有取得成功,无法回到这里了。我们应当竭尽全力再决定一次。现在供给的物资快要耗尽,我们应该先攻取凤州,利用那里的粮食。”各位将领都认为蜀地地势险要、坚固,不可长驱直入,应该按兵不动,观察时机。郭崇韬将此事问及李愚,李愚说:“蜀人苦于他们的主人荒淫无道,没有人愿意为他用命。我们应当利用他们人心惶惶的机会,风驰电掣般攻击,让他们心惊胆战,即便有险阻,又有谁能够防守呢!军队的气势不能等待。”当天李绍琛报告了这个情况,郭崇韬非常高兴,对李愚说:“您如此料敌如神,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于是他们倍道而进。
赏析:此诗描绘了李愚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的冷静和智慧,他不仅准确预测了敌人的行动,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他的预见和决策对于整个军事行动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领导者在战争中需要具备的战略眼光和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