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帝加尊号曰圣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
安重诲言昭义节度使王建立过魏州有摇众之语,五月,丙寅,制以太傅致仕。
董璋阅集民兵,皆剪发黥面,复于剑门北置永定关,布列烽火。
孟知祥累表请割云安等十三盐监隶西川,以盐直赡宁江屯兵,辛卯,许之。
六月,癸已朔,日有食之。
辛亥,敕防御、团练使、刺史、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自今皆自朝廷除之,诸道无得奏荐。
董璋遣兵掠遂、阆镇戍,秋,七月,戊辰,两川以朝廷继遣兵屯遂、阆,复有论奏,自是东北商旅少敢入蜀。
八月,乙未,捧圣军使李行德、十将张俭引告密人边彦温告“安重诲发兵,云欲自讨淮南;又引占相者问命。”帝以问侍卫都指挥使安从进、药彦稠,二人曰:“此奸人欲离间陛下勋旧耳。重诲事陛下三十年,幸而富贵,何苦谋反!臣等请以宗族保之。”帝乃斩彦温,召重诲慰抚之,君臣相泣。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七 · 后唐纪六
戊午,帝加尊号曰圣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此句描述了皇帝在特定日期被赐予新的尊号。“圣明、神武、文德、恭孝”是古代对帝王的四种最高赞誉,体现了皇帝的卓越才能和崇高地位。这一行为标志着皇帝的权威和尊严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安重诲言昭义节度使王建立过魏州有摇众之语,五月,丙寅,制以太傅致仕。此句记录了安重诲对王建立的评价及其后果。“太傅”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通常由年高德劭之人担任,而“致仕”则意味着退休或离职,不再参与政治活动。这反映出朝廷对王建立的评价以及对其未来行动的担忧。
董璋阅集民兵,皆剪发黥面,复于剑门北置永定关,布列烽火。此句描述了董璋集结民兵并进行特殊军事准备的情况。“剪发黥面”是一种古老的刑罚,象征着忠诚和服从。“永定关”可能是一个临时的军事要塞,用于防御可能的威胁。烽火则是古代用来传递紧急信息的工具,这里的设置表明了董璋对边境安全的高度重视。
孟知祥累表请割云安等十三盐监隶西川,以盐直赡宁江屯兵,辛卯,许之。此句反映了孟知祥请求割让盐税以支持军队的情况。盐税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而孟知祥通过请求将部分盐税划归西川,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地军队的物资供应问题。朝廷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六月,癸巳朔,日有食之。此句记录了天文现象,暗示了当时的政治不稳定。日食通常被视为不祥之兆,反映了天象与人间政治的关联。这可能是朝廷对外部动荡不安的一种反应。
辛亥,敕防御、团练使、刺史、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自今皆自朝廷除之,诸道无得奏荐。此句反映了朝廷加强中央集权的决定。通过规定所有官员必须由朝廷直接任免,朝廷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以防止地方势力的崛起和权力滥用。
董璋遣兵掠遂、阆镇戍,秋,七月,戊辰,两川以朝廷继遣兵屯遂、阆,复有论奏,自是东北商旅少敢入蜀。此句记录了董璋对两川地区商业活动的影响。由于朝廷继续派遣军队驻守两地,董璋的行为使得东北商人不敢轻易进入蜀地经商,这对当地的经济产生了影响。
八月,乙未,捧圣军使李行德、十将张俭引告密人边彦温告“安重诲发兵,云欲自讨淮南;又引占相者问命。”帝以问侍卫都指挥使安从进、药彦稠,二人曰:“此奸人欲离间陛下勋旧耳。重诲事陛下三十年,幸而富贵,何苦谋反!臣等请以宗族保之。”帝乃斩彦温,召重诲慰抚之,君臣相泣。此句描述了皇帝如何处理内部矛盾的情景。面对安重诲的背叛,皇帝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来稳定局势,包括诛杀告密者并安抚重诲,体现了皇帝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决断力和情感投入。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了唐朝历史的重要史书,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人物言行、事件发展以及社会状况的描述。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政治策略以及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例如,本文通过对皇帝加尊号、安重诲等人的评论,展示了作者对当时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的深刻见解。同时,通过分析具体的军事行动和决策,读者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的政治结构和军事战略,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此外,文章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风气,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风貌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