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闻北军败,众心大震,居人四出,逃窜山谷。门者请禁之,河南尹雍王重美曰:“国家多难,未能为百姓主,又禁其求生,徒增恶名耳;不若听其自便,事宁自还。”乃出令任从所适,众心差安。
壬申,唐主还至河阳,命诸将分守南、北城。张延朗请幸滑州,庶与魏博声势相接,唐主不能决。
赵德钧、赵延寿南奔潞州,唐败兵稍稍从之,其将时赛帅卢龙轻骑东还渔阳。帝先遣昭义节度使高行周还具食,至城下,见德钧父子在城上,行周曰:“仆与大王乡曲,敢不忠告!城中无斗粟可宁,不若速迎车驾。”甲戌,帝与契丹主至潞州,德钧父子迎谒于高河,契丹主慰谕之,父子拜帝于马首,进曰:“别后安否?”帝不顾,亦不与之言。契丹主谓德钧曰:“汝在幽州所置银鞍契丹直何在?”德钧指示之,契丹主命尽杀之于西郊,凡三千人。遂琐德钧、延寿,送归其国。
《资治通鉴》洛阳之变:忧国忧民的重美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末帝李从珂在后梁末帝朱温的压力下,准备北上征讨。河南尹雍王李重美深知国家多难之际民心惶惶,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允许民众自行选择去留,而不是强制征兵。这一举措让洛阳百姓得到了暂时的喘息机会,民心也因此稍微安定了一些。
就在此时,赵德钧和赵延寿却因畏惧而向南逃窜,使得局势进一步紧张。面对这种情形,重美再次展现了他的智慧和魄力。他劝诱德钧父子投降,并成功说服了他们回到高河城向唐朝献降。此举不仅稳定了洛阳的局势,也为唐朝带来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在这场危机中,重美没有坐视不管,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安抚人心。他命令士兵们放下武器,表示愿意归顺,这一行为极大地缓解了人们的紧张情绪。他还特别提醒契丹主,不得杀害赵德钧父子以及他们的家人,这样的仁慈之举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与感激。
更令人钦佩的是,当赵德钧父子被迎回高河城时,重美仍然不忘提醒契丹主:“别后安否?”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包含了对赵德钧父子未来安全的关切。这份关怀不仅体现了重美的仁心,也展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
唐朝在李重美的领导下,成功抵御了契丹的进攻。尽管战争的创伤仍在继续,但至少这一刻,洛阳的百姓们可以暂时放下心头的大石,喘一口气,展望和平的曙光。
《资治通鉴》通过这些事件,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更深刻地揭示了每一个决策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无论是在战乱之中还是和平时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都紧密相连,需要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个体来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