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庚戌,北都留守、同平章事安彦威入朝,上曰:“吾所重者信与义。昔契丹以义救我,我今以信报之;闻其征求不已,公能屈节奉之,深称朕意。”对曰:“陛下以苍生之故,犹卑辞厚币以事之,臣何屈节之有!”上悦。刘勍引兵还长沙。楚王希范徙溪州于便地,表彭士愁为溪州刺史,以刘勍为锦州刺史;自是群蛮服于楚。希范自谓伏波之后,以铜五千斤铸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铭誓状于上,立之溪州。
唐康化节度使兼中书令杨琏谒平陵还,一夕,大醉,卒于舟中,唐主追封谥曰弘农靖王。
闽王曦既立,骄淫苛虐,猜忌宗族,多寻旧怨。其弟建州刺史延政数以书谏之,曦怒,复书骂之;遣亲吏业翘监建州军,教练使杜汉崇监南镇军,二人争捃延政阴事告于曦,由是兄弟积相猜恨。一日,翘与延政议事不叶,翘诃之曰:“公反邪!”延政怒,欲斩翘;翘奔南镇,延政发兵就攻之,败其戍兵。翘、汉崇奔福州,西鄙戍兵皆溃。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二 · 后晋纪三
二月,庚戌,北都留守、同平章事安彦威入朝,上曰:“吾所重者信与义。昔契丹以义救我,我今以信报之;闻其征求不已,公能屈节奉之,深称朕意。”对曰:“陛下以苍生之故,犹卑辞厚币以事之,臣何屈节之有!”上悦。刘勍引兵还长沙。楚王希范徙溪州于便地,表彭士愁为溪州刺史,以刘勍为锦州刺史;自是群蛮服于楚。希范自谓伏波之后,以铜五千斤铸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铭誓状于上,立之溪州。
唐康化节度使兼中书令杨琏谒平陵还,一夕,大醉,卒于舟中,唐主追封谥曰弘农靖王。
闽王曦既立,骄淫苛虐,猜忌宗族,多寻旧怨。其弟建州刺史延政数以书谏之,曦怒,复书骂之;遣亲吏业翘监建州军,教练使杜汉崇监南镇军,二人争捃延政阴事告于曦,由是兄弟积相猜恨。一日,翘与延政议事不叶,翘诃之曰:“公反邪!”延政怒,欲斩翘;翘奔南镇,延政发兵就攻之,败其戍兵。翘、汉崇奔福州,西鄙戍兵皆溃。
赏析:
本诗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二卷,记录了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己亥年)至六年的大事。在这一年的正月中,发生了几件重要的政治事件,其中包括北都在留守安彦威入朝的事件,以及后晋高祖对于忠义和诚信的高度重视。
在这段历史记载中,我们看到后晋高祖通过派遣使者表达对契丹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契丹不断求索的不满。这一事件反映了后晋政权与契丹之间的复杂的外交关系和战略互动。此外,后晋高祖强调忠诚和信用的重要性,表明了他对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诗中提到的刘勍和杨琏的事件也值得注意。他们的行为展示了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个人如何通过维护正义和遵守诺言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高尚品质,也为后来的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诗中的其他事件如建州刺史延政与闽王曦的关系,及其导致的家族内的矛盾冲突等,进一步揭示了政治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通过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政治的动态变化和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的深入剖析,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视角。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在现代生活中借鉴古代的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