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唐主立齐王璟为太子,兼大元帅,录尚书事。
太子太师致仕范延光请归河阳私第,帝许之。延光重载而行。西京留守杨光远兼领河阳,利其货,且虑为子孙之患,奏:“延光叛臣,不家汴、洛而就外籓,恐其逃逸入敌国,宜早除之!”帝不许。光远请敕延光居西京,从之。光远使其子承贵以甲士围其第,逼令自杀。延光曰:“天子在上,赐我铁券,许以不死,尔父子何得如此?”己未,承贵以白刃驱延光上马,至浮梁,挤于河。光远奏云自赴水死,帝知其故,惮光远之强,不敢诘;为延光辍朝,赠太师。
唐齐王璟固辞太子;九月,乙丑,唐主许之,诏中外致笺如太子礼。
丁卯,以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和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己巳,鄴都留守刘知远入朝。
辛未,李崧奏:“诸州仓粮,于计帐之外所馀颇多。”上曰:“法外税民,罪同枉法。仓吏特贷其死,各痛惩之。”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后晋纪三》,是关于后汉时期唐主的一段记述。诗的内容涉及唐朝皇帝、齐王、太子太师等人的行为和事件,具体如下:
译文
丁巳日,唐主让齐王李璟担任太子并兼任大元帅、录尚书事。
太子太师致仕范延光请求返回河阳的私人府邸,唐主答应了他的请求。范延光用满载的物品出发。西京留守杨光远兼领河阳,因为那里有财物,又担心成为子孙的祸患,上奏说:“范延光是叛臣,他没有住在汴州和洛阳却跑到了外藩,怕他会逃逸进入敌国,应该早点除掉他!”唐主没有答应。杨光远请求唐主敕令范延光居住在西京,唐主同意了。杨光远派自己的儿子承贵率领甲士包围范延光的府第,逼迫他自杀。范延光说:“天子在上,赐给我铁券,许以不死,你们父子为何能做到这样?”己未日,承贵手持刀剑逼迫范延光上马,到达浮梁桥,范延光被挤入水中。杨光远上奏说他自投水而死,唐主知道他的原由,畏惧杨光远的强大,不敢追究;为范延光停止上朝,赠予太师称号。
唐齐王李璟坚持拒绝太子之位。九月,乙丑日,唐主允许他,诏令朝廷内外都依照太子的礼节给与书信。
丁卯日,任命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和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己巳日,邺都留守刘知远入朝。
辛未日,李崧上奏说:“各州的仓粮,在计算账目之外还剩下很多。”唐主说:“法外收税百姓,罪过等同于枉法。仓吏特准他免死,但应该严厉惩罚他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主对政治局势的应对以及他对个人权力和家族利益的处理。从唐主的态度来看,他似乎倾向于保护忠诚的官员,尽管他的儿子李璟是太子,但他仍然选择信任范延光而拒绝了他的请求。这种决策显示了唐主的权威和对国家利益的关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当时的政治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谨慎处理各种关系和利益冲突。此外,诗中的人物行为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