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平节度使张从恩权东京留守。
庚申,振武节度使折从远击契丹,围胜州,遂攻朔州。
帝疾小愈,河北相继告急。帝曰:“此非安寝之时。”乃部分诸将为行计。
更命武定军曰天威军。
北面副招讨使马全节等奏:“据降者言,虏众不多,宜乘其散归种落,大举径袭幽州。”帝以为然,征兵诸道。壬戌,下诏亲征;乙丑,帝发大梁。
闽之故臣共迎殷主延政,请归福州,改国号曰闽。延政以方有唐兵,未暇徙都,以从子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继昌都督南都内外诸军事,镇福州;以飞捷指挥使黄仁讽为镇遏使,将后卫之。林仁翰至福州,闽主赏之甚薄。仁翰未尝自言其功。发南都侍卫及两军甲士万五千人,诣建州以拒唐。
二月,壬辰朔,帝至滑州,壬申,命安审琦屯鄴都。甲戌,帝发滑州;乙亥,至澶州。己卯,马全节等诸军以次北上。刘知远闻之曰:“中国疲弊,自守恐不足,乃横挑强胡,胜之犹有后患,况不胜乎!”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 后晋纪五

【资治齐家】

1. 背景与起事

天平节度使张从恩

在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天平节度使张从恩因军变,将首都东京开封府献给契丹,导致中原地区陷入混乱。张从恩被降职并处死,留下一个空壳的首都。

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刘知远,生于唐僖宗乾宁二年(895年),是后汉高祖,后汉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沙陀族,幼时性格沉静,不喜嬉戏,长大后成为后唐明宗的重要幕僚。后来在后唐废帝时期,他与桑维翰谋划成功,成为后晋功臣,并掌管禁军。

2. 事件经过

振武节度使折从远

振武节度使折从远在契丹围攻胜州时,向其投降,使北方边防进一步削弱。契丹攻占胜州后继续南下。

太原之变

刘知远趁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之际,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国号汉,史称后汉隐帝,同年六月改年号为乾祐。

3. 战略决策

北进策略

刘知远采纳马全节的建议,分兵两路北伐。其中一路由李守贞率领,进攻朔州;另一路由王德用率领,进攻云州。此举旨在收复失地,恢复中原。

南侵计划

刘知远还派遣将领李守贞和郭从义分别攻取潞州和泽州,以巩固南方防线,同时准备北伐契丹。

4. 政治变革

行政体系重建

刘知远改革行政体系,任命多位重臣,如杜重威、何建为等,强化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

军事改革

在军事上,刘知远实行严格的军纪,整顿军队,增强战斗力。同时调整军事指挥系统,提升将领的指挥能力。

5. 文化与科技

文化交流

刘知远在位期间,重视与其他政权的文化交流,如与辽国和宋朝的交往。这些交流有助于增进理解与合作。

科技发展

刘知远支持科技发展,鼓励学者研究天文、数学和医药等学科,推动科技进步。

6. 经济恢复

财政政策

刘知远实施一系列财政措施,如增加税收、调整税收结构,确保国家财政稳定。此外,他还鼓励商业发展,促进贸易繁荣。

农业生产

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下令减免灾区税赋,扶持农业,提高粮食产量,保障民生。

7. 社会影响

民族关系

刘知远尊重多元民族文化,积极调解各民族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他注重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融合。

外交关系

在外交方面,刘知远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通过结盟、联姻等方式,加强与邻国的关系,维护国家边境安全。

8. 人物评价与分析

历史地位与成就

刘知远作为后汉的奠基人,其功绩不可磨灭。他在位期间,国家虽然经历了战乱,但在他的努力下,国家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物性格与影响

刘知远的性格沉稳坚毅,善于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他在位期间,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他的领导风格和治理理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