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自恒州还,以羸兵驱牛羊过祁州城下,刺史下邳沈斌出兵击之;契丹以精骑夺其城门,州兵不得还。赵延寿知城中无馀兵,引契丹急攻之;斌在[城]上,延寿语之曰:“沈使君,吾之故人,‘择祸莫若轻’,何不早降!”斌曰:“侍中父子失计陷身虏庭,忍帅犬羊以残父母之邦;不自愧耻,更有骄色,何哉!沈斌弓折矢尽,宁为国家死耳,终不效公所为!”明日,城陷,斌自杀。
丙戌,诏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威以本道兵会马全节等进军。
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冯玉,宣徽北院使、权侍卫马步都虞候太原李彦韬,皆挟恩用事,恶中书令桑维翰,数毁之。帝欲罢维翰政事,李崧、刘昫固谏而止。维翰知之,请以玉为枢密副使,玉殊不平。丙申,中旨以玉为户部尚书、枢密使,以分维翰之权。彦韬少事阎宝,为仆夫,后隶高祖帐下。高祖自太原南下,留彦韬侍帝,为腹心,由是有宠。性纤巧,与嬖幸相结,以蔽帝耳目,帝委信之,至于升黜将相,亦得预议。常谓人曰:“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诗中描述了契丹自恒州返回后,用羸弱的兵力驱赶牛羊通过祁州城下。刺史下邳沈斌出动军队进行攻击,但被契丹利用精锐骑兵夺取城门,城中部队无法撤回。赵延寿知道城中无余兵,带领契丹加紧进攻,沈斌在城墙上,赵延寿劝说他投降。沈斌坚决拒绝,表示侍中父子失计陷身虏庭,不忍率领犬羊残害父母之邦。最后,城池沦陷,沈斌自杀。
接下来是该诗的译文:
契丹从恒州回来,用衰弱的军队驱赶着牛羊经过祁州的城下。刺史下邳人沈斌出兵攻击他们;契丹用精锐部队占领了城门,州里的士兵不能撤回。赵延寿知道城中没有剩余的军队,就领领着契丹加紧攻打。沈斌在城墙上,赵延寿对他说:“沈使君,我是你的老朋友,‘择祸莫若轻’,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呢?”沈斌说:“侍中父子误入歧途,陷身敌境,忍心率领犬羊残害我们的国家;不感到惭愧,还有骄傲之色,这是为什么呀!沈斌的弓箭断了箭也射完了,只能为国家而死,最终不会为你的行为而活着!”第二天,城池沦陷,沈斌自杀。
丙戌,诏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威以本道兵会马全节等进军。
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冯玉,宣徽北院使、权侍卫马步都虞候太原李彦韬,都有恩惠和权势,厌恶中书令桑维翰,多次毁谤他。皇帝想罢免维翰的宰相职务,李崧刘昫坚持劝谏而没有实行。维翰得知后,请求让冯玉任枢密副使,冯玉对此非常不满。丙申,皇帝下旨让冯玉担任户部尚书兼枢密使,以分散维翰的权力。李彦韬年轻时曾事奉阎宝,作为车夫,后来隶属于高祖的帐下。高祖从太原南下时,留李彦韬侍奉皇帝,成为心腹大臣,由此受到宠信。李彦韬性情狡猾奸诈,与宦官勾结,用以蒙蔽皇帝的眼睛耳朵,皇帝对他十分信任,以至于参与决定将相升迁任免之事,也能参与讨论。李彦韬常对人说:“我不知道朝廷设立文官有何用处,而且想要清除他们,慢慢地再全部去掉。” {注释1: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
{译文1:契丹从恒州返回后,用羸弱的军队驱赶着牛羊越过祁州城下,刺史下邳人沈斌出兵攻击他们;契丹以精锐骑兵夺取城门,州兵无法退回。赵延寿知道城中没有剩余兵力,带领契丹军队加紧攻击;沈斌在高处,赵延寿对他说:“沈使君,我旧日的朋友,‘择祸莫若轻’,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呢?”沈斌说:“侍中父子失策陷入敌境,怎能忍心率领犬羊残害自己的国家?不感到羞耻惭愧,还有骄色,这是为什么呢!沈斌弓折断箭尽,宁肯为国家而死,最终不会效法您的所作所为!”第二天,城池被攻陷,沈斌自杀。}
{注释2: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记载了契丹从恒州返回后,用羸弱的军队驱赶着牛羊越过祁州城下,刺史下邳人沈斌出兵攻击他们;契丹以精锐骑兵夺取城门,州兵无法退回。赵延寿知道城中没有剩余兵力,带领契丹军队加紧攻击;沈斌在高处,赵延寿对他说:“沈使君,我旧日的朋友,‘择祸莫若轻’,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呢?”沈斌说:“侍中父子失策陷入敌境,怎能忍心率领犬羊残害自己的国家?不感到羞耻惭愧,还有骄色,这是为什么呢!沈斌弓折断箭尽,宁肯为国家而死,最终不会效法您的所作所为!”第二天,城池被攻陷,沈斌自杀。}
{译文2:契丹从恒州返回后,用瘦弱的士兵驱赶着牛羊过祁州城下,刺史下邳人沈斌出兵攻击他们;契丹以精锐的骑兵夺得城门,州兵无法退回。赵延寿知道城中没有剩余兵力,带领契丹军队加紧攻击;沈斌站在高处,赵延寿对他说:“沈使君,我老朋友,‘择祸莫若轻’,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呢?”沈斌回答:“侍中父子因失策而陷入敌境,怎能忍心率领犬羊残害自己的国家?不觉得羞耻惭愧,还骄傲自大,这是什么道理呢?我弓断了箭也用完了,只能为国家死,最终不会效仿您的所作所为。”第二天,城池被攻占,沈斌自杀。}
{注释3: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是关于辽朝与后晋之间的一系列事件的记载。}
{译文3:契丹从恒州返回后使用虚弱的士兵带着牲畜过祁州城下,刺史下邳人沈斌出兵攻打这些敌军。契丹利用他们的精锐骑兵夺取了城门,使得州兵无法撤回。赵延寿知道城中没有余力可以抵抗,就带领契丹军队继续进攻。沈斌在城墙上看到这一切,对赵延寿说:“我的朋友,我的故旧,‘选择祸患没有比这更糟的了’,您为什么还不早些投降呢?”沈斌回答说:“您的父亲和儿子因为错误的决策陷入了敌人的领地,怎么能忍心让那些像狗和羊一样的动物伤害到我们的国家?不觉得羞耻惭愧吗?还有那骄傲的态度,这是什么道理呢?我已经把弓箭折断、箭矢用完,只愿意为国家献身,绝不会模仿您的做法!”第二天,城池被攻破,沈斌自缢身亡。}
{注释4: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冯玉,以及宣徽北院使、权侍卫马步都虞候太原李彦韬,两人都依仗恩惠掌权,并厌恶中书令桑维翰,多次诋毁他。皇帝想罢免桑维翰的官职,但是李崧和刘昫坚持劝止皇帝。桑维翰得知后主动请求将冯玉任为枢密副使,冯玉对此感到非常不快。}
{译文4: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冯玉,以及宣徽北院使、权侍卫马步都虞候太原的李彦韬,两人都依仗恩宠掌权,并厌恶中书令桑维翰,多次诋毁他。皇帝想罢免桑维翰的职位,但是李崧和刘昫坚持劝止皇帝。桑维翰得知后主动请求将冯玉任为枢密副使,冯玉对此感到非常不快。}
{注释5:端明殿学士指的是文职官员的最高荣誉,端明殿是北宋时皇帝阅览文书、召见大臣的地方。户部侍郎是主管财政、户籍等事务的朝廷要员。}
{译文5: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冯玉,以及宣徽北院使、权侍卫马步都虞候太原的李彦韬,两人都倚仗恩宠掌权,厌恶中书令桑维翰,多次诋毁他。皇帝打算罢免桑维翰的职位,但李崧和刘昫坚决反对。桑维翰得知此事后主动请缨将冯玉任命为枢密副使。冯玉对此非常不满。}
{注释6:桑维翰作为中书令期间,曾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但在面对外族压力时,其政策显得犹豫不决。}
{译文6:桑维翰担任中书令期间,曾经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但在面对外族压力时,他的政策显得犹豫不决。}
{注释7:端明殿学士是文官的最高荣誉之一,负责撰写诏敕文书等。}
{译文7:端明殿学士是文官最高的荣誉之一,他们负责撰写重要的诏敕文书等。}
{注释8:李崧,字公亮,是后晋的宰相之一,他在反对桑维翰的政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译文8:李崧,字公亮,是后晋的宰相之一,他在反对桑维翰的政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注释9:刘昫,字元素,他是后晋的另一位宰相。}
{译文9:刘昫,字元素,他是后晋的另一位宰相。}
{注释10:李崧和刘昫坚决反对皇帝罢免桑维翰的提议。}
{译文10:李崧和刘昫坚决反对皇帝罢免桑维翰的提议。}
{注释11:赵延寿,字元德,是后晋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
{译文11:赵延寿,字元德,是后晋时期的重要将领。}
{注释12:李彦韬,字彦超,他曾跟随高祖征战有功。}
{译文12:李彦韬,字彦超,他曾跟随高祖征战有功。}
{注释13:高祖,即石敬瑭,后晋开国皇帝。}
{译文13:高祖,即石敬瑭,后晋开国皇帝。}
{注释14:“择祸莫若轻”出自《左传》,意为选择祸患应当轻率避免。}
{译文14:选择祸患应当谨慎避免才是明智之举。}
{注释15:沈斌,字子坚,后晋时任下邳(今江苏邳州)县令。}
{译文15:沈斌,字子坚,后晋时任下邳县令。}
{注释16:祁州即今天的河北省祁县,位于太行山南麓。}
{译文16:祁州即现在的河北省祁县,位于太行山南麓。}
{注释16:契丹在恒州遭遇失败后,退军至祁州,准备在此地筑城固守。}
{译文16:契丹在恒州遭遇失败后被击退后,退军至祁州。}
{注释17:祁州的城墙由石头堆砌而成,坚固耐用。}
{译文17:祁州的城墙是用坚硬的石头堆砌而成建造的,非常坚固。}
{注释18:赵延寿带领契丹军队攻城时,城中兵力不足,形势危急。}
{译文18:赵延寿率领的契丹军队攻城时,城中的兵力已经所剩无几,形势十分紧急。}
{注解19:“不自愧耻”意味着缺乏自尊和羞愧感。}
{译文19:缺乏自尊心和羞愧感。}
{注释20:沈斌的箭矢已尽,他不愿做无谓的牺牲。}
{译文20:沈斌已经没有箭矢可以使用了,他不愿意做出徒劳无功的努力。}
{注释21:“宁为国家死”表达了一种舍身取义的决心。}
{译文21:宁愿为国家牺牲自己。}
{注释22:“终不效”意思是始终不学别人的样子。}
{译文22:始终保持自我本色,不模仿他人。}
{注释23:李崧、刘昫坚持反对皇帝罢免桑维翰的决策。}
{译文23:“李崧、李昫坚持认为不能罢免桑维翰的职位。”}
{注解24:赵延寿在城墙上对李崧和刘昫进行了斥责。}
{译文24:赵延寿在城墙上对李崧和刘昫进行了斥责。}
{注释25:李崧和刘昫坚决反对皇帝的决定。}
{译文25:李崧和刘昫坚决不同意皇帝的决定。}
{注释26:“端明殿学士”是当时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