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劝桑维翰逃去。维翰曰:“吾大臣,逃将安之!”坐而俟命。彦泽以帝命召维翰。维翰至天街,遇李崧,驻马语未毕,有军吏于马前揖维翰赴侍卫司。维翰知不免,顾谓崧曰:“侍中当国,今日国亡,反令维翰死之,何也?”崧有愧色。彦泽倨坐见维翰,维翰责之曰:“去年拔公于罪人之中,复领大镇,授以兵权,何乃负恩至此!”彦泽无以应,遣兵守之。宣徽使孟承诲,素以佞巧有宠于帝,至是,帝召承诲,欲与之谋,承诲伏匿不至。张彦泽捕而杀之。彦泽纵兵大掠,贫民乘之,亦争入富室,杀之取其货,二日方止,都城为之一空。彦泽所居宝货山积,自谓有功于契丹,昼夜以酒乐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其旗帜皆题“赤心为主”,见者笑之。军士擒罪人至前,彦泽不问所犯,但瞋目竖三指,即驱出断其腰领。彦泽素与阁门使高勋不协,乘醉至其家,杀其叔父及弟,尸诸门首。士民不寒而栗。中书舍人李涛谓人曰:“吾与其逃于沟渎而不免,不若往见之。”乃投刺谒彦泽曰:“上疏请杀太尉人李涛,谨来请死。”彦泽欣然接之,谓涛曰:“舍人今日惧乎?”涛曰:“涛今日之惧,亦犹足下昔年之惧也。曏使高祖用涛言,事安至此!”彦泽大笑,命酒饮之。涛引满而去,旁若无人。

诗句如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五 · 后晋纪六

或劝桑维翰逃去。维翰曰:“吾大臣,逃将安之!”坐而俟命。彦泽以帝命召维翰。维翰至天街,遇李崧,驻马语未毕,有军吏于马前揖维翰赴侍卫司。维翰知不免,顾谓崧曰:“侍中当国,今日国亡,反令维翰死之,何也?”崧有愧色。彦泽倨坐见维翰,维翰责之曰:“去年拔公于罪人之中,复领大镇,授以兵权,何乃负恩至此!”彦泽无以应,遣兵守之。宣徽使孟承诲,素以佞巧有宠于帝,至是,帝召承诲,欲与之谋,承诲伏匿不至。张彦泽捕而杀之。彦泽纵兵大掠,贫民乘之,亦争入富室,杀之取其货,二日方止,都城为之一空。彦泽所居宝货山积,自谓有功于契丹,昼夜以酒乐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其旗帜皆题“赤心为主”,见者笑之。军士擒罪人至前,彦泽不问所犯,但瞋目竖三指,即驱出断其腰领。彦泽素与阁门使高勋不协,乘醉至其家,杀其叔父及弟,尸诸门首。士民不寒而栗。中书舍人李涛谓人曰:“吾与其逃于沟渎而不免,不若往见之。”乃投刺谒彦泽曰:“上疏请杀太尉人李涛,谨来请死。”彦泽欣然接之,谓涛曰:“舍人今日惧乎?”涛曰:“涛今日之惧,亦犹足下昔年之惧也。向使高祖用涛言,事安至此!”彦泽大笑,命酒饮之。涛引满而去,旁若无人。

译文: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五 · 后晋纪六

或许有人劝说桑维翰逃跑,维翰说:“我是大臣,逃跑又能怎么样呢?”于是坐下等待命运的安排。彦泽以皇帝的命令召见维翰。维翰到达天街,遇到李崧,两人停下来说话,还没说完,就有军吏在马前揖请维翰前往侍卫署。维翰知道无法逃脱,回头对李崧说:“您作为国家的大臣,今天国家亡了,反而让我维翰去死,这是为什么呢?”李崧面露愧色。彦泽傲慢地坐着接见维翰,维翰责备他:“去年你从罪人中选拔我出来,又让你统领一个大镇,授予你军权,为何如此辜负我对你的恩情呢?”彦泽无言以对,只好派兵守护他。宣徽使孟承诲,一向因为善于逢迎谄媚而受到皇帝宠幸,到了此时,皇帝召见他,想和他商量对策,他却躲了起来。张彦泽逮捕了他杀了。彦泽放纵士兵大肆抢掠,穷人趁机抢劫富人,也在杀死富人后抢走他们的财物,两天后才停止,京城被洗劫一空。彦泽的住宅中堆满了珍宝,他自己认为自己对契丹有功,整天喝酒作乐自娱自乐,出入骑马的随从常有几百人,他的旗帜上都写着“赤心为主”四个字,见到的人都嘲笑他。士兵抓获了罪人到前面来,彦泽不等他们问罪,只是瞪着眼睛竖起三根手指,就驱赶着让他们斩首。彦泽素来和阁门使高勋不和,趁着喝醉来到高勋家中,杀害了他的叔父和弟弟,尸体放在门口。士人和百姓都不寒而栗。中书舍人李涛对人说:“我与其逃跑到野外而没有逃脱的命运,不如去见一见他。”于是递上名片谒见彦泽说:“我上奏朝廷请求杀掉太尉的人李涛,现在我来请死。”彦泽很高兴地接待了他,对他说:“舍人今天感到恐惧吗?”李涛说:“我今天的恐惧和过去一样啊。假使高祖听从了李涛的话,事情怎么能发展到这个地步呢!”彦泽大笑,让人拿酒给他喝。李涛端起酒杯离开时,旁若无人。

赏析: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中的一个片段,记录了后晋时期的历史事件。诗中提到的人物包括桑维翰、李崧、冯玉、李彦韬等重要人物。这些人物在政治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理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桑维翰作为后晋政权的重要官员,在国家存亡之际仍坚持主张勤王救亡,这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得到采纳,这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李崧作为后晋的宰相,在面对国家的危机时选择了逃避而非承担责任。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冯玉和李彦韬等人则是在权力斗争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他们在处理国家事务时的态度和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的官场风气。

这首诗通过对一些主要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后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