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勋诉张彦泽杀其家人于契丹主,契丹主亦怒彦泽剽掠京城,并傅住兒锁之。以彦泽之罪宣示百官,问:“应死否?”皆言:“应死。”百姓亦投牒争疏彦泽罪。己丑,斩彦泽、住兒于北市,仍命高勋监刑。彦泽前所杀士大夫子孙,皆绖杖号哭,随而诟詈,以杖扑之。勋命断腕出锁,剖其心以祭死者。市人争破其脑取髓,脔其肉而食之。

契丹送景延广归其国,庚寅,宿陈桥,夜,伺守者稍怠,扼吭而死。

辛卯,契丹以晋主为负义侯,置于黄龙府。黄龙府,即慕容氏和龙城也。契丹主使谓李太后曰:“闻重贵不用母命以至于此,可求自便,勿与俱行。”太后曰:“重贵事妾甚谨。所失者,违先君之志,绝两国之欢耳。今幸蒙大恩,全生保家,母不随子,欲何所归!”癸巳,契丹迁晋主及其家人于封禅寺,遣大同节度使兼侍中河内崔廷勋以兵守之。契丹主数遣使存问,晋主每闻使至,举家忧恐。时雨雪连旬,外无供亿,上下冻馁。太后使人谓寺僧曰:“吾尝于此饭僧数万,今日独无一人相念邪!”僧辞以“虏意难测,不敢献食。”晋主阴祈守者,乃稍得食。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后汉纪一》解析

高勋诉张彦泽杀害其家人于契丹主,契丹主亦怒彦泽剽掠京城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后汉初年,契丹主与汉人高勋之间的一场冲突。高勋因为不满张彦泽在契丹主面前杀害他的家人,而向契丹主控诉。契丹主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并对张彦泽的剽掠行为表示不满。这场冲突反映了当时民族关系紧张,以及汉族与契丹之间因文化、利益等差异引发的矛盾。

契丹主使令高勋监刑,斩张彦泽及住兒于北市并命断腕出锁祭死者

《资治通鉴》详细记录了契丹主的命令及其执行方式,即派高勋监刑,并在北市处决了张彦泽和其同党住兒。此举体现了契丹主对张彦泽的严惩态度,同时也展示了其在处理重大事件时的决心和果断。此外,契丹主还让高勋切断张彦泽的手腕,并将其尸体从锁中取出,然后将其心脏取出用于祭祀死者,这一残忍的举动反映了当时的战争残酷性和对生命的漠视。

辛卯,契丹以晋主体为负义侯置于黄龙府

在《资治通鉴》中,又出现了新的人物——晋主。契丹主将晋主体定为负义侯,并将其安置于黄龙府。黄龙府是慕容氏和龙城,这一举措表明契丹主试图通过对晋主的羞辱来达到进一步控制的目的。同时,这也显示了晋主虽然身处异族统治,但仍保持尊严,不愿屈服。

癸巳,契丹迁晋主及其家人于封禅寺,遣大同节度使兼侍中河内崔廷勋以兵守之

契丹主继续采取强硬措施对待晋主及其家人。《资治通鉴》记载了契丹主派遣崔廷勋率兵看守晋主及其家人,并将他们迁移至封禅寺。此举不仅是为了加强对晋主的控制,也是对晋主及其家人的一种惩罚和羞辱。

李太后请求求自便勿与同行:晋主每闻使至则举家忧恐

在这段历史记载中,李太后的行为尤为突出。她不顾个人安危,多次请求契丹主不要带她一同前往新的地方居住。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自由追求的态度,使得李太后成为本段故事中的一抹亮色。

上下冻馁,太后使人谓寺僧曰吾尝于此饭僧数万今日独无一人相念邪

李太后通过与寺僧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寺院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食物的渴望。然而,由于连日的雨雪天气,寺院内外均缺乏食物供应,导致寺僧也处于饥饿之中。这一段描写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李太后深厚的人情味和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资治通鉴》中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残酷性,也描绘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伟大之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