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距河中最近,匡国节度使张彦威,常诇守贞所为,奏请先为之备。诏滑州马军都指挥使罗金山将部兵戍同州。故守贞起兵,同州不为所并。金山,云州人也。
定难节度使李彝殷发兵屯境上,奏称:“去三载前羌族夜毋杀绥州刺史李仁裕叛去,请讨之。”庆州上言:“请益兵为备。”诏以司天言,今岁不利先举兵,谕止之。
夏,四月,辛巳,陕州都监王玉奏克复潼关。
帝与左右谋,以太后怒李涛离间,欲更进用二枢密,以明非帝意。左右亦疾二苏之专,欲夺其权,共劝之。壬午,制以枢密使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以副枢密使郭威为枢密使,又加三司使王章同平章事。凡中书除官,诸司奏事,帝皆委邠斟酌。自是三相拱手,政事尽决于邠。事有未更邠所可否者,莫敢施行,遂成凝滞。三相每进拟用人,苟不出邠意,虽簿、尉亦不之与。邠素不喜书生,常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既恨二苏排己,又以其除官太滥,为众所非,欲矫其弊,由是艰于除拜,士大夫往往有自汉兴至亡不沾一命者。凡门廕及百司入仕者悉罢之。虽由邠之愚蔽,时人亦咎二苏之不公所致云。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全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变迁。在卷二百八十八中,后汉纪三的内容反映了后汉初年的政治变动和军事冲突,其中涉及的关键人物包括匡国节度使张彦威、定难节度使李彝殷、以及枢密使杨邠等,他们的行为与决策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州因其地理位置靠近河中而被提到。匡国节度使张彦威负责监督守贞的军事动向,并主动上报以备不时之需。这种情报的搜集和报告机制体现了古代地方官员的责任和敏感性。此外,罗金山作为滑州马军都指挥使,被派遣到同州戍守,显示了朝廷对这一地区安全的高度重视。而金山虽然是云州人,却因与庆州的上言相呼应,间接地影响了朝中的决策。

接着进入政治决策层面,李彝殷的定难节度使身份及其在奏章中提到的羌族事件的处理,反映出当时中央对于边疆稳定的需求以及对外政策的考量。李涛的离去以及其后的叛乱被提及,显示了边境安全的重要性及对内部矛盾可能带来的外部影响的关注。

关于宰相的任免,杨邠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而郭威则被任命为枢密使。这一决策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重组和对外战略调整的需求。同时,这也意味着宰相们将更多地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军事指挥领域。

后汉纪三的内容不仅揭示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策略,还反映了高层决策过程中的内部博弈和对外政策的调整。通过深入解析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运作方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