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中、永兴、凤翔三镇拒命以来,朝廷继遣诸将讨之。昭义节度使常思屯潼关,白文珂屯同州,赵晖屯咸阳。惟郭从义、王峻置栅近长安,而二人相恶如水火,自春徂秋,皆相持莫肯攻战。帝患之,欲遣重臣临督。壬午,以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诸军皆受威节度。威将行,问策于太师冯道。道曰:“守贞自谓旧将,为士卒所附,愿公勿爱官物,以赐士卒,则夺其所恃矣。”威从之。由是众心始附于威。
诏白文珂趣河中,赵晖趣风翔。
甲申,蜀主以赵廷隐为太傅,赐爵宋王,国有大事,就第问之。
戊子,蜀改凤翔曰岐阳军,己丑,以王景崇为岐阳节度使、同平章事。
乙未,以钱弘亻叔为东南兵马都元帅、镇海、镇东节度使兼中书令、吴越国王。
郭威与诸将议攻讨,诸将欲先取长安、凤翔。镇国节度使扈彦珂曰:“今三叛连衡,推守贞为主,守贞亡,则两镇自破矣。若舍近而攻远,万一王、赵拒吾前,守贞掎吾后,此危道也。”威善之。于是威自陕州,白文珂及宁江节度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刘词自同州,常思自潼关,三道攻河中。威抚养士卒,与同苦乐,小有功辄厚赏之,微有伤常亲视之。士无贤不肖,有所陈启,皆温辞色而受之。违忤不怒,小过不责。由是将卒咸归心于威。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八 · 后汉纪三
自河中、永兴、凤翔三镇抗拒命以来,朝廷继遣诸将讨之。昭义节度使常思屯兵潼关,白文珂屯同州,赵晖屯咸阳。惟郭从义、王峻置栅近长安,而二人相恶如水火,自春徂秋,皆相持莫肯攻战。帝患之,欲遣重臣临督。壬午,以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诸军皆受威节度。威将行,问策于太师冯道。道曰:“守贞自谓旧将,为士卒所附,愿公勿爱官物,以赐士卒,则夺其所恃矣。”威从之。由是众心始附于威。
诏白文珂趣河中,赵晖趣风翔。
甲申,蜀主以赵廷隐为太傅,赐爵宋王,国有大事,就第问之。
戊子,蜀改凤翔曰岐阳军,己丑,以王景崇为岐阳节度使、同平章事。
乙未,以钱弘亻叔为东南兵马都元帅、镇海、镇东节度使兼中书令、吴越国王。
郭威与诸将议攻讨,诸将欲先取长安、凤翔。镇国节度使扈彦珂曰:“今三叛连衡,推守贞为主,守贞亡,则两镇自破矣。若舍近而攻远,万一王、赵拒吾前,守贞掎吾后,此危道也。”威善之。于是威自陕州,白文珂及宁江节度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刘词自同州,常思自潼关,三道攻河中。威抚养士卒,与同苦乐,小有功辄厚赏之,微有伤常亲视之。士无贤不肖,有所陈启,皆温辞色而受之。违忤不怒,小过不责。由是将卒咸归心于威。
译文:
自从河中、永兴、凤翔三镇抗拒命令以来,朝廷接连派遣将领讨伐他们。昭义节度使常思驻扎在潼关,白文珂驻扎在同州,赵晖驻扎在咸阳。只有郭从义和王峻在长安附近设置栅栏,但两人相互厌恶如同水火,从春天到秋天都没有互相攻击。皇帝对此感到担忧,希望派遣一位重要的大臣前去监督。壬午日,任命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所有军队都听从他的指挥。郭威将要出发时,询问了太师冯道的策略。冯道说:“守贞自认为是老将,为士兵所亲近,我希望您不要吝惜官物,赏赐给士兵,这样就能剥夺他们所依赖的东西。”郭威同意了这个建议。因此大家开始信任郭威。
皇帝下达诏令让白文珂去河中,赵晖去凤翔。
甲申日,蜀主任命赵廷隐为太傅,赐给他宋王的爵位,国家有重大事情,就在自己的府第询问他的意见。
戊子日,蜀国把凤翔改为岐阳军,己丑日,派王景崇担任岐阳节度使、同平章事。
乙未日,任命钱弘亻叔为东南兵马都元帅、镇海、镇东节度使兼中书令、吴越国王。
郭威与各位将领商议攻打征讨的事情,各位将领想先攻取长安和凤翔。镇国节度使扈彦珂说:“现在三个叛乱者联盟在一起,推举守贞做他们的首领,守贞一旦灭亡,那么两个镇就会被攻破了。如果舍弃就近的目标而去攻打遥远的目标,万一王、赵两国的军队在前面阻挡我们的前进,守贞在后面夹击我们,这是一条危险的路。”郭威同意他的看法。于是郭威从陕州起兵,白文珂和宁江节度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刘词从同州起兵,常思从潼关起兵,三条路线同时进发,进攻河中。郭威抚育士卒,同甘共苦,稍微有些功劳就给予丰厚的奖赏,对于稍微有点伤害的人,都亲自看望慰问。士兵不论贤愚,只要有意见就会提出来,他都温言细语地接受;违背他意愿的不发怒,轻微的过错不责备。因此士兵们都归心于郭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后汉时期郭威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及其对将士们的关怀。诗中的郭威是一位深谋远虑且富有人情味的领袖。通过他的决策和行动,不仅成功地平定了叛乱并且赢得了士兵们的信任和支持。诗中还体现了一种理想的君臣关系——领导者不仅要有智慧和勇气,还要有深厚的人情味和对士兵的关心。这种人文情怀是古代政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