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宣懿皇后符氏殂。
唐将硃元取舒州,刺史郭令图弃城走。李平取蕲州。唐主以元为舒州团练使,平为蕲州刺史。元又取和州。
初,唐人以茶盐强民而征其粟帛,谓之博征,又兴营田于淮南,民甚苦之。及周师至,争奉牛酒迎劳。而将帅不之恤,专事俘掠,视民如土芥。民皆失望,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周兵讨之,屡为所败,先所得唐诸州,多复为唐有。唐之援兵营于紫金山,与寿春城中烽火相应。淮南节度使向训奏请以广陵之兵并力攻寿春,俟克城,更图进取,诏许之。训封府库以授扬州主者,命扬州牙将分部按行城中,秋毫不犯,扬州民感悦,军还,或负糗Я以送之。滁州守将亦弃城去,皆引兵趣寿春。
唐诸将请据险以邀周师,宋齐丘曰:“如此,则怨益深,不如纵之,以德于敌,则兵易解也。”乃命诸将各自守,毋得擅出击周兵。由是寿春之围益急。齐王景达军于濠州,遥为寿州声援,军政皆出于陈觉,景达署纸尾而已。拥兵五万,无决战意,将吏畏觉,无敢言者。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中关于后周时期的一段记载。诗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和民众生活等方面,通过描绘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物行为来反映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及译文
辛亥,宣懿皇后符氏殂:辛亥日,宣懿皇后符氏去世。
唐将朱元取舒州,刺史郭令图弃城走:唐朝将领朱元攻取了舒州,但州刺史郭令图弃城逃跑。
李平取蕲州:李平攻占了蕲州。
唐主以元为舒州团练使,平为蕲州刺史:唐国主任命朱元为舒州的团练使,任命李平为蕲州刺史。
元又取和州:朱元又夺取了和州。
初,唐人以茶盐强民而征其粟帛,谓之博征:起初,唐朝人通过征收茶税和盐税来强迫百姓上交粮食和丝绸,这被称为“博征”。
又兴营田于淮南:又在淮南地区开展营田活动。
民甚苦之:这让百姓感到非常痛苦。
及周师至,争奉牛酒迎劳:等到周军到达时,百姓们争相献出牛肉和美酒来迎接慰问。
而将帅不之恤,专事俘掠,视民如土芥:然而将领们并不关心百姓的生活,只顾着俘掠财物,将百姓视为泥土一般。
民皆失望,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百姓们都感到失望,聚集在山林湖泽中,建立城堡自卫,拿起农具当作武器,用纸张做成盾牌。
时人谓之“白甲军”:当时人们称他们为“白甲军”。
周兵讨之,屡为所败:周军前去讨伐他们,却屡屡被打败。
先所得唐诸州,多复为唐有:之前所获得的唐朝各州,大多又重新落入唐朝手中。
唐之援兵营于紫金山,与寿春城中烽火相应:唐朝的援兵驻扎在紫金山,与寿春城中的烽火呼应相望。
淮南节度使向训奏请以广陵之兵并力攻寿春:淮南节度使向训请求以广陵的军队集中兵力攻打寿春。
俟克城,更图进取:等待攻克城池后,再考虑进一步的行动。
诏许之:皇帝允许了他的请求。
训封府库以授扬州主者:向训命令封存官府仓库,交给扬州主官。
命扬州牙将分部按行城中:命令扬州的牙将分别巡视城中。
秋毫不犯,扬州民感悦:在巡视过程中,没有侵犯百姓的财产,扬州的百姓对此感到感激高兴。
军还,或负糗Я以送之:军队返回时,有人背负着粮食和干粮送给他们。
滁州守将亦弃城去,皆引兵趣寿春:滁州的守城将领也放弃了城池,率领军队赶往寿春。
唐诸将请据险以邀周师,宋齐丘曰:“如此,则怨益深,不如纵之,以德于敌,则兵易解也。”**:唐朝的将领们请求占据险要地势来阻挡周朝军队的进攻。宋齐丘说:“这样做只会让双方的仇恨加深,不如放他们过去,以恩德对待敌人,这样反而容易解决战斗。”
乃命诸将各自守,毋得擅出击周兵:于是命令众将各自守城,不得擅自出击周朝军队。
由是寿春之围益急:因此,寿春城的包围越来越紧急。
齐王景达军于濠州,遥为寿州声援:齐王李景达驻扎在濠州,为寿州提供声援。
军政皆出于陈觉,景达署纸尾而已:军队的行政事务都由陈觉负责,李景达只是签署文件的末尾而已。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五代时期后周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人物的智谋和策略。例如,宋齐丘建议不要激怒对方,以免引发更大的冲突;李景达则采取了一种较为消极的态度,只专注于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这些行为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