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初起无人乡,云深万籁含清商。
山容便与新秋净,稻花已作丰年香。
断蝉抱柳咽残月,卧霞排雾通朝阳。
过桥寺影出疏木,入户竹色来低墙。
蒲团纸帐两寂寞,独有老桧磨风霜。
东堂老子喜睡人,来借一榻乐未央。
含风涟漪开玉脊,小屏晚绿横潇湘。
梦寒支枕风入发,过眼冉冉茶烟苍。
红薇花阴煮玉醴,满瓯飞雪置我旁。
平生世味总如水,老大纵健肝膈凉。
翛然此意不可道,卧看石竹凝孤芳。
【译文】
立秋日破晓入山携枕簟睡于禅静庵中作诗一首
西风初起无人乡,云深万籁含清商。
山容便与新秋净,稻花已作丰年香。
断蝉抱柳咽残月,卧霞排雾通朝阳。
过桥寺影出疏木,入户竹色来低墙。
蒲团纸帐两寂寞,独有老桧磨风霜。
东堂老子喜睡人,来借一榻乐未央。
含风涟漪开玉脊,小屏晚绿横潇湘。
梦寒支枕风入发,过眼冉冉茶烟苍。
红薇花阴煮玉醴,满瓯飞雪置我旁。
平生世味总如水,老大纵健肝膈凉。
翛然此意不可道,卧看石竹凝孤芳。
【注释】
①《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无”:没有。
③“云深万籁含清商”:深秋季节,云雾缭绕,万籁俱寂,清商之声也显得格外悠扬。
④“山容”:指山的容貌、形状。
⑤“丰年香”:丰收时稻花香飘四野。
⑥“断蝉”:即残蝉,秋天鸣叫的蝉。
⑦“卧霞排雾通朝阳”:形容朝霞映衬着云雾,透过晨曦向东方升起的情景。
⑧“蒲团”:一种供打坐或休息用的蒲草编成的座垫子。
⑨“纸帐”:用纸糊成的床铺或席子。
⑩“老桧”:指柏树。
⑪“东堂”:指作者居住的庭院,也称东堂。
⑫“老子”:这里指作者自己,自称。
⑬“支枕”:撑着头靠在枕头上。
⑭“潇湘”:指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一带,这里泛指南方。
⑮“煮玉醴”:《诗经》里有“烹鸡炖鱼”的典故,这里指用红薇花煮酒。
⑯“飞雪”:形容茶水清澈透明,像雪花一样。
⑰“世味”:世情世俗之情。
⑱“翛然”:洒脱的样子。
⑲“卧看石竹”:指作者卧在床上观赏石竹花。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兼咏物的小诗。首联写入山后的感受,颔联写入山后所见的景物,颈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景,尾联写诗人的感慨。此诗语言清丽自然,意境优美,富有情趣,是一首抒情小品。
全诗前六句都是写景。首联两句写入山后的所见所感:“西风初起无人乡,云深万籁含清商。”西风初起,秋高气爽;山间人迹罕至,一片静谧,万籁都似乎在低声吟唱。第二句中的“万籁”,第三句中的“清商”,都写出了这种静美的境界。接着,颔联两句又描写了入山后看到的景物:“山容便与新秋净,稻花已作丰年香。”山色与新秋相融,清新洁净;稻花已经盛开,散发出阵阵香味,预示着丰年的到来。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景色的美妙,还暗寓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与憧憬,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满足。
接下来四句主要写了入山后的生活和感受:“断蝉抱柳咽残月,卧霞排雾通朝阳。过桥寺影出疏木,入户竹色来低墙。”诗人白天在山中睡觉,晚上听着断蝉的啼鸣,听着残月从天空中落下的声音,听着朝阳从云层中穿透出来;穿过一座桥,看到一座寺庙的轮廓出现在稀疏的树林中;推开门进入自己的房间,闻到竹子散发出的淡淡的香气。这些细节描写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入山后的惬意生活。
第五、六、七、八四句是写诗人的感慨和志趣。“蒲团纸帐两寂寞,独有老桧磨风霜。”蒲团和纸帐虽然都很简陋,但它们很安静;只有一棵老橡树在风中经受岁月的洗礼,显得孤独而坚韧。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事的超脱态度。
最后四句写诗人的志趣和理想:“东堂老子喜睡人,来借一榻乐未央。含风涟漪开玉脊,小屏晚绿横潇湘。梦寒支枕风入发,过眼冉冉茶烟苍。”这位东堂的老人喜欢睡觉,喜欢被诗人借来的榻,他喜欢听风吹拂窗帘发出的声音,喜欢看窗外的晚绿色植物,喜欢闻茶烟的味道。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老人的喜爱和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整首诗语言清丽自然,意境优美,富有情趣,是一首抒情小品。诗人通过对山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世事的超脱态度和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