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住昭阳殿里头,何年香骨掩荒丘。
虚传碧落归仙去,谁见苍梧从帝游。
鸾阁粉销尘影暗,蜃炉香冷石人愁。
风前不敢梅花折,犹恐君恩宠未休。

【解析】

此诗是诗人在长安时所写,抒发了诗人对君王的怀念之情。“刘”,即刘禅。据《三国志》记载,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刘禅遣太傅董允送费祎等还成都。后因蜀汉降于魏,刘禅投降,司马昭命人将刘禅迁入洛阳南宫,居住金墉城(今河南洛阳东),并赐其姓王,名为司马德文王,封为安乐公。建兴三年(219年)春,诸葛丞相去世之后,司马昭又逼刘禅禅位给曹髦,改封琅琊王。刘禅被迁到洛阳后曾作《秋胡行》,表达了自己的哀伤和无奈。此诗即是作者感怀刘禅之作。

首联“曾住昭阳殿里头,何年香骨掩荒丘。”意思是说,当年刘禅曾经居住在昭阳殿中,如今不知多少年了,他早已埋骨于荒郊野岭之中。“刘禅”即刘备的儿子,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后期的皇帝。建兴五年(227年)随父刘备伐吴失败而降魏,被封为安乐公。景元四年(263年)被曹魏废为晋王。延熙二十三年(250年)病逝,葬于洛阳。这两句是说,当年刘禅曾是住在昭阳殿中的君主,可是现在他在哪里呢?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曾”与“何年”呼应,表达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故人已逝的感慨。“昭阳殿”是汉明帝刘庄的宫殿,这里代指帝王的宫殿。“香骨”比喻人的高贵身份,“掩荒丘”则表示自己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这两句是说,当年刘禅曾经居住在昭阳殿中,可是现在他在哪里呢?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曾”与“何年”呼应,表达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故人已逝的感慨。

颔联“虚传碧落归仙去,谁见苍梧从帝游。”“碧落”,天之边际。传说日入之处为碧落,这里泛指仙境。“苍梧”,古地名,相传帝舜葬地在苍梧。“从帝游”,意谓跟随天子出游。“虚传”,空穴来风,没有根据的传说。这两句是说,曾经有许多人传言说刘禅在仙境里成仙而去,可是又有谁知道他真的跟随天子出游过?“虚传”与“虚传”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传闻的怀疑态度。

颈联“鸾阁粉销尘影暗,蜃炉香冷石人愁。”“鸾阁”指华丽的宫殿,“蜃炉”是炼丹用的炉,古人认为用它炼制丹药可以长生不老。“销”,同“溶”,溶化。“石人”,石刻像的人。这两句是说,华丽的宫殿已经被灰尘覆盖,炼丹炉里的香已经冷却,那些石刻着的仙人也都变得忧愁起来。这两句是说,华丽的宫殿已经被灰尘覆盖,炼丹炉里的香已经冷却,那些石刻着的仙人也已经变得忧愁起来。“鸾阁”与“石人”呼应,表达出作者对昔日辉煌的追忆。

尾联“风前不敢梅花折,犹恐君恩宠未休。”意思是说,在风前我不敢折一枝梅花,唯恐君王的恩宠还没有停止。“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或风吹过去的时候。这两句是说,在风前我不敢折一枝梅花,唯恐君王的恩宠还没有停止。“风前”与“不敢”呼应,表达出作者的谨慎小心。

【赏析】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国君主,字公嗣(一作公慎),公元180年出生于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市)。少年时代便以仁爱闻名于蜀汉民众之中。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嘱咐刘禅:“若嗣子可辅共辅政,孤无忧矣!若胞弟才器可任,愚以为用之。”于是让刘禅继承了皇位成为蜀汉国的第二任皇帝,年号“建兴”。建兴六年(229)诸葛亮北伐期间,刘禅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兼司隶校尉;次年诸葛亮死后,李严升任尚书令、大司农等职。建兴九年(231),李严因事触怒刘禅,被贬谪为永安督都尉,流放梓潼郡(今四川绵阳市梓潼县)。章武三年(223),刘备逝世以后,刘禅被召至成都,立为皇帝。章武五年(225)刘禅正式称帝,改元”章武”,史称”建兴”。章武七年(226),诸葛亮病逝。章武八年(229),刘禅病故,享年五十四岁,谥号”愍怀”。刘禅在位期间,国家逐渐衰落,最终导致三国之一的蜀汉亡国。建兴元年(223),刘备病死时,留下遗诏,命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治理全国。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辅助他处理政务,两人共同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建兴六年,诸葛亮五次北伐,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功,因此,诸葛亮多次上疏请求退职,刘禅坚决不同意。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六出祁山,因积劳成疾,卒于五丈原军中,临终前嘱托杨仪等:“若北兵反覆,切莫引贼救吾家,即宜开门内火,大小悉令出,若唯反者在内,当悉诛之!“说完就与姜维等人一起去世了。刘禅即位后,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基本结束,但国内却不断发生动乱:章武二年(222),刘禅下诏免除益州百姓的租税;章武五年(225),刘禅下诏免除益州各地的田租;章武七年(229),刘禅下诏免调益州百姓到京任职;章武八年(233),刘禅下诏赦免益州百姓的罪责,并免除益州的租税;章武十年(234),刘禅下诏免去益州百姓的田租;章武十三年(235),刘禅下诏免除益州各郡县百姓到京师任职的义务。章武十六年(237),刘禅下诏免除益州各郡县百姓的田租;章武二十一年(239),刘禅下诏免征益州百姓向京都交租赋。章武二十六年(244),刘禅下诏免除益州百姓的租赋;章武二十七年(248),刘禅下诏免除益州的田租;建兴元年(223),刘禅下韶令免除益州的租赋。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之作,通过对刘禅生平的追述,表达了诗人对君王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