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萧然数卷书,三年冷掾出无驴。
每因芳草忧鹈鴂,苦咏场苗羡白驹。
俗吏何尝知大体,清朝方急用真儒。
燕台从去流声实,见说诸公诵子虚。
注释:
- 胡则大学士满秩(任期结束)趋京赋诗为赠:胡则的大学士任期结束了,他进京去给皇上献上诗。
- 一室萧然(形容室内空无一人):一间屋子空荡荡的。
- 数卷书:许多书本。
- 三年冷掾(yǎn yuán):三年里当了一个没有多少事情可做的小官。
- 出无驴:出门时连驴都不要了。
- 每因(bìng)芳草忧鹈鴂(zhī è):每到了春天的时候,就担心杜鹃鸟的叫声。因为杜鹃鸟在春末鸣叫,象征着离别。
- 苦咏场苗羡白驹:痛苦地吟咏着田苗,羡慕那自由自在的白驹。
- 俗吏何尝知大体(shí):庸俗的官吏哪里懂得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啊?
- 清朝方急用真儒(rén): 朝廷急需真正的有学问和才能的人。
- 燕台从去流声实:指《子虚赋》中描写的燕国都城。
- 见说诸公诵子虚:被人们听说,大家都在诵读司马相如的文章《子虚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胡则的一首送别诗。诗中的“胡则”是指胡宗愈,字则之,号雪堂,元朝官员。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深祝福与期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朋友未来前程的期许和祝愿。
首句“一室萧然数卷书”,描绘了主人的书房,只有书籍而没有其他杂物,这反映了主人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识的追求。接下来的两句“三年冷掾出无驴,每因芳草忧鹈鴂”,则是表达了主人的心境。在三年的官场生涯中,主人没有机会骑马出行,只能看着芳草而感到忧思。而每当春天到来,就会听到杜鹃鸟的叫声,这也让主人感到有些无奈和失落。
第三句“苦咏场苗羡白驹”,则是表达了主人对于自由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够像白驹一样,自由自在地奔跑在草原上,而不是像场中的小苗一样,受到束缚和限制。
最后一句“俗吏何尝知大体,清朝方急用真儒”,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吏的不满和对于真正有才学的人的期待。他认为,那些庸俗的官吏并不了解治理国家的大局,而是只关注眼前的琐事。而在朝廷需要人才的时刻,他希望朋友能够成为那种真正的有才能、有学问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感人。它通过描绘主人的书房、生活和内心世界,以及他的志向和期望,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它也表达了对于朋友的期望和祝福,希望他在官场上有所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一首充满感情和智慧的送别诗,也是一首赞美真正有才学的人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