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养疮痍过所亲,野人何幸预斯民。
自怜枯槁无生意,遂与寒梅竞得春。
安养疮痍过所亲,
野人何幸预斯民。
自怜枯槁无生意,
遂与寒梅竞得春。
注释:
- 安养:安抚,调养。
- 疮痍:受伤的伤口或创伤,比喻国家或人民受到的伤害。
- 过:经历,承担。
- 所亲:所依靠的人或群体。
- 野人:普通人,指我本人。
- 幸:有幸,有福分。
- 枯槁:枯萎干瘪,形容状态衰败。
- 无生意:没有生命力,形容非常衰弱。
- 与:和,一起。
- 竟:终于,最后。
- 寒梅:指冬末早开的梅花,通常在冬季显得尤为坚强。
- 竞得春:最终赢得了春天的到来。
赏析:
《和王圜中道上初见梅花二首》是宋代诗人王之道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以梅花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首句“安养疮痍过所亲”,诗人通过“安养”一词,表达了一种安抚和治愈的含义。这里的“疮痍”指的是国家或人民的创伤和苦难,而“过所亲”则暗示了这些伤痛是由他所承担的。这表明诗人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承担重任,哪怕自己也会遭受痛苦。
第二句“野人何幸预斯民”,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里的“野人”指的是普通的百姓,他们可能并没有直接参与国家大事,但诗人认为自己能够参与到这个行列中,感到无比荣幸。这种谦逊和自豪交织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第三句“自怜枯槁无生意”,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他自比为一棵枯萎的植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机。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无奈,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最后一句“遂与寒梅竞得春”,则是诗人对命运的积极回应。虽然自己目前的处境并不理想,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这里的“寒梅”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而“竞得春”则表明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通过梅花这一象征物,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关怀和对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