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翁赖少留,意适如爬瘙。
大臣不暑行,官小奈亲耄。
网罗今转疏,机阱岂重蹈。
得失傥未量,天理问禆灶。

【注释】

爬瘙:同“覰”,安适。大臣:指朝中重臣。转疏:由严密转为宽松。禆(yì):用火烤。灶:炊具,用来烧火的。

【赏析】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是年冬,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友人晁以道来访,与苏轼相会,并有送别之诗。这首诗就是和晁以道的送行之作。

首联“睡翁赖少留,意适如爬瘙。”写诗人与友人在黄州相聚,心情舒畅,如鱼得水。诗人以“睡翁”自比,说自己像老翁一样闲散,但内心并不感到空虚,因为还有朋友相伴,所以心情愉快。“爬瘙”是悠闲自得的样子,这里借指诗人的心境。

颔联“大臣不暑行,官小奈亲耄。”写诗人对朝廷政治的看法。宋朝皇帝大多昏庸无能,朝政腐败,导致大臣们不能安心工作。诗人认为,即使大臣们在官场上忙碌奔波,也难以改变朝廷的现状。同时,诗人还担心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恐怕有一天也会像那些朝中的官员一样,因为年老多病而无法再为朝廷效力。

颈联“网罗今转疏,机阱岂重蹈。”写诗人对朝廷政治的态度。他认为,虽然现在的朝廷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严密了,但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仍存在着许多陷阱和机会。诗人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被这些陷阱所迷惑,更不要被这些机会所诱惑,以免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尾联“得失傥未量,天理问禆灶。”写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认为,国家的兴衰成败,就像烹饪一样,需要经过多次的尝试和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的口感。在这里,“禆灶”指的是烹饪用的炉灶,比喻国家的命运。诗人认为,国家的命运就像一道菜肴,需要经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他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共同面对挑战。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表达了诗人在黄州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朝廷政治的看法和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又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