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省香山及辋川,句中摹写共流传。
烦公检点遗编看,二老元曾赋几篇。

【译文】

想起香山及辋川,句中摹写共流传。请你检点遗编看,二老元曾赋几篇。

【注释】

猛省:突然醒悟,指突然想到。及:到。辋川,即辋川图。烦公:请公家。检点:审查检查。遗编:指遗存下来的诗作。元:原,原本。

【赏析】

《子大游东山之约以诗相趣因次其韵 其四》一诗是诗人写给子大(名不详)的信,信中说“忽忆东山旧约”,并作诗一首相邀,最后以“烦公检点遗编看,二老元曾赋几篇”作结。全诗表达了作者与子大同游东山的愉悦之情以及相互唱和的兴致。

首联两句回忆东山之游。香山,在长安城南。《唐书·地理志》载:“万年县南二十里香积寺。”《太平御览》卷九八七引《关中记》:“香积寺,在万年县南二十五里,本秦时离宫也。后汉永平二年,明帝梦金人自动地而出,乃建此寺。”又引《拾遗录》:“汉武帝时,有神荼、郁垒二将,性能执鬼,居东海之上,立桃树,自啖其核,此桃核亦坚于铁石矣。今之燕桃,其始也,皆从二将军来。”按《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元年,陈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九年,陈胜降秦,自立为王后二年,为将军周文所杀。”则秦之灭亡,实始于陈胜、吴广起义。故“香山及辋川”应指唐代的香山、辋川。辋川,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旧唐书·地理志》载:“虢州有辋川县,属河南府,武德六年置。”

颔联两句承首联而来,指出诗人在辋川所作的诗篇。“句中摹写共流传”,是说这些诗篇都在句中摹写了辋川景色,因此得以流传千古。“句中摹写”是指诗中的意境,它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共流传”则是指这种意境已深深地印入人们的心中。“句中摹写”和“共流传”这两个词组,都强调了诗人对辋川景色的赞美和怀念。“句中”一词,还表明了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它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诗人对辋川景色的热爱和向往。这种热爱和向往,正是由于诗人曾经亲身感受过这里的美景,才使得他能够如此深切地体会其中的韵味。同时,这种热爱和向往也是诗人的一种情感寄托,它体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颈联两句进一步说明诗人与子大的友谊和共同创作的经历。“烦公检点遗编看”,是说希望子大能够仔细地检阅一下遗存下来的诗篇。“遗编”,是指遗留下来的诗篇。这里用“遗编”一词,既表示了诗篇已经失传,也暗示了诗人对此感到惋惜;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子大的感激之情。“二老”,指诗人和子大两位老者。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他们的友谊深厚,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元曾赋几篇”,则是说子大也曾写过不少诗篇,只是这些诗篇都已经遗失了。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子大才华的赞赏和钦佩。

尾联两句总结全文并展望未来。“烦公检点遗编看”,既是对子大的请求,也是对未来的期许。“遗编”指的是过去的诗歌作品,而“检点”则是指对这些作品进行整理和研究。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的责任感。“二老元曾赋几篇”,则是说这些诗歌作品曾经是子大和诗人共同创作的成果,它们见证了他们之间的友情和合作。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这首诗通过对东山之游的回忆和辋川景色的描写,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责任感。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造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