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鸿雁低,客子亦倦游。
忆昔少年时,风埃蔽貂裘。
欲办一束茅,不种千章楸。
黄鹄入鸡鹜,亦为饮啄谋。
岂有斗升水,能行千斛舟。

王炎的《用前韵答黄一翁五首·天寒鸿雁低》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深意的作品。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 第一句:“天寒鸿雁低,客子亦倦游。”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寒冷的冬日景象。鸿雁因为天气寒冷而降低飞行高度,象征着自然界的萧条与冷清。诗人作为旅人,也感受到这种寒冷,因此感到疲倦和厌倦。这里的“客子”指的是诗人,表达了他在外漂泊、生活艰辛的感慨。

  • 第二句:“忆昔少年时,风埃蔽貂裘。”
    通过回忆过去年轻时的风采,诗人表达了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哀愁。风沙覆盖着他那珍贵的貂皮大衣,突显出他的落魄和辛酸。这句诗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强调了岁月变迁对个人的影响。

  • 第三句:“欲办一束茅,不种千章楸。”
    诗人想要种植一些茅草,却因为缺乏资金而放弃。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经济上的困难,以及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又无法实现的无奈。通过这一行为,诗人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不屑。

  • 第四句:“黄鹄入鸡鹜,亦为饮啄谋。”
    黄鹄进入鸡鸭池中觅食的情景,比喻了即使地位低下的人也能寻找到生存之道。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多样性的认可,即使是最卑微的存在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 第五句:“岂有斗升水,能行千斛舟。”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然的观点。诗人认为普通的水资源量根本无法支撑起一艘大船,暗喻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利益或梦想是无法成就大的志向的。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期望。

王炎的《用前韵答黄一翁五首·天寒鸿雁低》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诗人展现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的理解。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了解宋代文人生活状态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